石材網獲悉,位于閩贛交界的建寧縣,沿著整潔寬闊的7公里環山公路盤旋而上,一座深藏在蔥郁山林中的“藍寶石”礦山躍入眼簾。不同于一般礦山,這里沒有漫天飛舞的塵土,沒有散亂堆棄的石渣,也不見渾濁的“牛奶河”,呈現在眼前是一幅青綠色的生態畫卷,令人如癡如醉。
這座礦山正是業內知名的福建省富強石材礦山,享有“福建省觀光工廠”的美譽,已被國家自然資源部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是綠色礦山的典范。那么如何在“藍寶石”上筑起綠色“富強”路呢,讓我們跟隨全國工商聯石材業商會副會長、市工商聯副主席、富強石材創始人彭宜斌步伐來了解。
“我們從礦山開采的第一車土開始,就同步著手覆土補綠工作。”跟隨彭宜斌的腳步,沿著花崗巖石階逐級而上,礦山的生態蛻變清晰可見。
原來,早在2005年,彭宜斌在朋友的引薦下,與建寧這座“藍寶石”礦山結緣,便成立了福建省富強石材有限公司,并獲得了花崗巖礦山開采許可證。而在成立富強石材之前,彭宜斌已在老家古田縣從事
石材生意十多年,通過多年的經營,他深刻認識到:在閩江之源開礦,要想走得長遠,絕不能用老辦法來開發。
于是,采礦之初,彭宜斌便對礦區和加工園區采取了“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宜花則花”的治理方式,實行“邊生產邊綠化”的方針。先后累計種植30多萬棵樹種,有效保護了廠區和周邊生態環境。每年春天,彭宜斌和富強員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覆土種樹。他們將所有廢渣集中處理,再進行集中表面覆土綠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彭宜斌及富強員工的精心養護下,礦山的植被覆蓋率不斷加大。
彭宜斌回憶,開采初期,企業一年的利潤80%用在了生態保護上,遠看不到投資的回報,讓企業的發展之路走得尤為艱難。這樣的經營模式,也讓他受到了諸多質疑。
現如今,礦區內補植的小樹苗已長成參天大樹,“藍寶石”礦山在蔥郁森林的映襯下,更富有生命張力和生態美感。同時,一塊塊“藍寶石”經過切割、加工、運輸,被應用于機場、住宅、市政園林等各類工程項目,讓富強石材的發展版圖逐步壯大。
除了植綠補綠,富強石材礦山也致力于實現資源利用高效化和可循環利用,提升綠色礦山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在富強石材的礦區一隅,一座引進各類大型碎石設備的石料廠正在平穩運作,這里便是礦山尾礦“變廢為寶”的“寶藏基地”。
彭宜斌介紹,尾礦經過錘式破碎機初步破碎,再由輸送帶運送至制砂機細碎。而后,碎石料輸送至振動篩進行篩分。規格達標的砂石料送入成品料堆,分別制成碎石和加氣磚;而未達標的石料則再次送入制砂機破碎。水洗水破的加工方式,不僅能減少環境污染,還能將尾礦的利用率從60%提高到98%以上。通過這套完善的尾礦處理體系,讓“藍寶石”廢料搖身一變,成了周邊鐵路、高速公路等公共基礎設施上好的建筑原材料。
建寧縣均口鎮修竹村村民姜風財告訴記者,富強石材的到來,改變了大家對礦山開采的傳統印象,也改善了村子的周邊環境和村民生活。這份家門口的工作,每年可以為他帶來20多萬元的收入,家里也蓋起了新房子,自己非常滿意。
彭宜斌認為,企業要想走穩,雙向奔“富”很重要,因此他把從山上到山下的短途石材運輸工作全部承包給當地村民,在富強石材礦區,像姜風財一樣被彭宜斌帶上致富路的村民一共有24戶。
在新發展階段,也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深諳可持續發展之道的富強石材優勢漸顯,依托“藍寶石”礦山,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乃至走向國際市場,年產值可達6億元。雖然企業憑借綠色開發理念成了業內典范,但彭宜斌心中的綠色“富強”路遠不止于此。
思索許久,彭宜斌決定以礦山為基底,結合石材建筑文化,打造一片文化旅游主題公園,實現長效的社會福祉。對此,他還專門邀請上海同濟大學及四家相關規劃公司,深入建寧開展深度走訪調研,與眾多專家、學者、設計師和建筑師共同暢想“藍寶石”的美好未來。
石材網了解到,在彭宜斌的協調推動下,圍繞富強石材礦山,采石觀光區、休閑體驗區、生態修復觀光區等區域逐步成型,還有民宿、游泳池、觀光長廊等旅游基礎設施項目也陸續建成。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