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解元村,坐落于湖北黃石大冶的一處幽靜之地,是一片沉淀著深厚歷史文化的古老村落。一錘一鏨,琢石為美。大約從明朝開始,大冶尹解元村的先人們便開山取石,吃起了石雕飯。如今,尹解元村號稱是“中國民間石雕藝術之鄉”,各式各樣的石雕遍布村中角落,2008年,大冶石雕還躋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術項目。近年來, 該村落在大力發展石雕工藝的同時,積極擁抱新潮,統籌推進工藝傳承與經濟增長。
中國石材網了解到,就在近日,有記者前往湖北大冶,探訪這個古村里的小石頭如何成為大文章?
走進尹解元村村口,石雕門樓巍然聳立,9.6米高、11.8米寬、最長橫欄7.5米,耗費22立方米石料筑刻而成,這不僅是尹解元的地標式建筑,也是當地匠人們精湛石雕技藝水平的體現。
漫步在村里,可以說是與石頭撞了滿懷:腳下石板路綿延向前,登的是長條石臺階,清一色的石頭門甲,連窗戶、后門也是石頭制作而成。
國家級非遺項目大冶尹解元石雕省級傳承人尹國安告訴記者,以前在稻田里種地的時候,田溝里過那個水渠的時候有石頭都有石雕,工藝非常精細,有麒麟、卷草、龍鳳,都做得非常好。有的時候就拿紙去拓,有的時候拿紙去畫,畫出來就慢慢地學習。
從模仿開始,尹國安與石頭的緣分也開始了。尹國安介紹,無論是浮雕、透雕還是鏤空雕,想要將石頭雕好,首先要掌握書法與繪畫。自己就先是按形學,再就是脫稿以后自己畫,后來自己慢慢地自己鉆研和創作。
大冶石雕是以大冶保安鎮尹解元村為代表的集淺浮雕、深浮雕、圓雕、鏤空透雕等石雕工藝為一體的傳統民間石雕藝術。
尹國安說在大冶,石雕技藝,融入了繪畫、書法藝術,分為浮雕、透雕、動物雕刻、人物雕刻等多項技術,承載著豐富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歷史記載。好的石雕,除了技藝打底,更多展現的還是其文化內核。例如,石雕上的每一塊圖案都有豐富的寓意,飽含了石雕匠人的巧思與美好愿望。他不是隨隨便便就表達這個詞就隨便做,它體現一定文化題材,要賦予后代怎樣的思想。
今年73歲的尹維鏡老人,是尹國安的父親,他介紹表示,尹解元村田地很少,但山上有石,所以許多村民都因地制宜,掌握了“打石頭”,也就是石雕手藝。但只是靠著給周邊鄉親們打墓碑掙錢,勉強維持生計。后來,在1986年,尹維鏡牽頭組建隊伍,帶領村民第一次走出村子,為武漢東湖風景區雕刻《盲人摸象》等寓言組雕,造型栩栩如生,開創了立體群雕的新篇章,榮獲當時全國城市組雕優秀作品最佳獎,大冶石雕也由此一炮打響!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是遠近聞名的石雕之鄉,但尹解元村并沒有石渣滿地、塵土漫天的場景,現代機械化的生產設備、專業的除塵設施,讓生產雕塑的每個過程都有條不紊,也免去了那些環境污染。
如何在流水線作業中融入“手手相傳”的石雕技藝、讓作品更有靈氣?這是尹國安一直在思考的問題。2016年,以大冶石雕技藝創立的團隊受邀為G20杭州峰會主會場進行原創設計,經過9個月的設計、施工及安裝,主會場的16座橋梁石雕,以16種風格的造型亮相G20峰會,融入了陶瓷、旗袍、動車等元素,傳統與現代元素的結合讓人耳目一新。
中國石材網了解到,過去,尹解元村的石雕技藝一直是“傳內不傳外”,現如今,當地95%以上的家庭投身石雕裝飾工程,有的在家開廠,有的在外創業,祖傳的技藝發揚光大,不僅是一種傳承,更成為創新的商業模式。
在2018年,大冶石雕躋身湖北省首批十大鄉村產業振興項目,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當地石雕裝飾產業的發展更加興旺紅火,通過“師帶徒”的模式,掌握該項技藝、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傳承人有1000多人。目前,大冶正在建設占地近1000畝的石雕產業園,即將打造出具有產地優勢的全國石雕產品生產地、石雕專業人才集聚地。未來,全國各地大冶石雕的關聯產值將達到200億元。
尹國安坦言,他們是傳承人,但更多的是一份責任與擔當。石不能言,但石雕藝人們的這份匠心與初心,將在一代代人漫長的自我雕琢中不斷傳承,歷久彌新。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