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碚區靜觀鎮中華村農文旅產業園內,一場鄉村籃球賽正在進行。
中國石材網了解到,環繞球場的這片青山卻是曾經廢棄礦山蝶變而來,山壁上還有過去采石留下的“傷疤”。
再看這片山壁環繞的舊礦坑內,早已種滿了桃樹與李樹,綠意青蔥,幼果喜人,沿著果園往上,矗立著一棟造型別致的民宿,藍天白云下,礦坑、民宿、果園、球場儼然組成了一幅自然人居生態畫卷。可以說,中華村通過礦場綠色轉型,現如今吃上了生態“旅游飯”。
關閉礦廠 為村民謀“生態出路”
據中華村農文旅產業園的負責人周松介紹,中華村土地瘠薄,但石灰石資源豐富,以往他和父親主要依靠采石場為生。2001年起,周松的父親就在當地開山采石,加工制作建筑石料,一度供不應求,長期積累下,中華村被挖出了300畝規模的礦坑。
到了2016年,周松剛接手采石場沒幾年,當地為了保護生態環境,開始引導采石場有序關停。但彼時周松父子租用的土地還未到期,那這片閑置的300多畝土地該如何利用?
采石場最興盛時,有不少村民在此務工。如今閑置的土地涉及上百戶村民,如果草草復綠,最終吃虧的還是村民。想到這里,周松決定找到合適的作物,將這片“生態傷疤”變成村民致富的“綠色產業”。
填土種果樹 礦坑變“綠色銀行”
通過多番考察,周松最終選準了桃樹和李樹,不僅管護成本低,經濟效益也不錯。 但由于常年開采,礦場所在的土地已經“面目全非”,全市石頭裸露,要在這樣的土地種上果樹,并非易事。
經過查詢礦山復綠案例,周松帶著工人將從外地移來的土壤,對礦坑一一進行回填,再將回填區域墊厚,終于,這300畝礦坑被改造為適合種植土地。如今,礦坑內光禿禿的山壁逐漸被300畝果樹填滿。曾在礦山打工的20多位村民,也跟著周松“轉型”成了果農。
到了花期和采摘期,有不少游客自發前來“打卡”,這讓周松看到了發展鄉村旅游的機會,在2020年利用礦場周邊閑置的農房建起了民宿,并和果園“捆綁銷售”,反響極好。
據了解,2021年,中華村建成了柏油路村道,前來賞花、采果的游客越來越多。村里陸續圍繞礦坑果園,打造了鄉村咖啡館、圖書館、餐廳等鄉村文旅業態,如今,中華村民宿文旅產業園每年能為村集體帶來6.6萬元固定分紅,效益可觀。
生態“旅游飯”越吃越香
果園、民宿產業人氣旺盛,讓中華村村干部看到了一條發展生態產業的致富路。
原來中華村村民有種植糯小米的傳統,但由于多年采礦,村民種植規模逐漸縮減,到2020年前只有50畝。為此,中華村駐村第一書記華榮彬認為,可以借村里發展生態果園、民宿帶來的人氣,讓村里糯小米成為游客的伴手禮首選。
于是,村集體開始將村民散種的糯小米統一收購、包裝上市,當年營業額達到12萬元,盈利近3萬元。2023年,中華村的糯小米產業打造了100畝標準化種植產業園,并開發出了白酒、空心面等產品。
華榮彬表示,中華村依靠農文旅產業園和糯小米產業園兩大“生態法寶”實現了綠色轉型,未來,將計劃深度加工糯小米產品,繼續增加生態果園和民宿的人氣,讓中華村的生態“旅游飯”越吃越香。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