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洮硯”傳承人,趙成德40年如一日,堅守著“洮硯”制作手藝,讓古老的“洮硯”文化得以傳承、發揚,同時,他也是“中華黃河硯”創始人,一方方閃耀著靈氣的硯臺,不僅承載了厚重的歷史文化,還在和政大地上大放異彩。
他在與“河硯”這個戀人相伴的幾十年中,他以弘揚民族文化為己任,以發展硯臺事業為宗旨,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格局,不僅推動了產業蓬勃發展,也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艱辛創業 譜寫不屈的時代贊歌
趙成德出生于定西市岷縣維新鄉元山村,那時候溫飽都是問題,于是初中畢業后,他便回了家干起家務。為了生計,趙成德當過貨郎、販賣過茶葉,還撿過石頭。
在18歲那年,村里一位專門做“洮硯”的老人,看到趙成德小小年紀便開始掙錢養家,人又老實肯吃苦,便給了他一塊硯臺讓他去叫賣。當時,老人給他的定價是8元錢,但趙成德卻賣出了18元的好價錢。
殊不知這次難忘的經歷,不僅讓趙成德看到了商機,也讓他與洮硯結下了一生的情緣。在此后40年里,他把所有的心血和情感都給了洮硯。
在1986年,豪氣滿懷的趙成德不滿足于走街串巷叫賣硯臺,有了一些積蓄的他,開始把自家的7間房騰出來,成立了集生產與銷售為一體的洮硯個體小作坊;1989年,又成立了甘肅岷縣洮硯廠,并在蘭州注冊成立了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大量承接各種大小型硯臺的制作,從此便成為了傳播洮硯文化的“掌門人”和“守藝人”。
整整40年里,組織公司上百名精工巧匠,嘔心瀝血、精心制作了“中華復興”硯、“盛世中華龍”硯、“東方醒獅”硯、“錦繡中華”硯等,各種象征偉大祖國繁榮昌盛、碩果累累的巨硯,在人民大會堂及全國多所重點院校落座展出。同時,在它的影響與帶動下,周邊等地區的近萬名群眾,紛紛通過制作及銷售洮硯,逐漸走上了致富路,并成為了洮硯文化的傳承者。
2000年, 為回報家鄉,也讓青年一代成為洮硯文化的傳承者和踐行者,趙成德花費巨資開辦了“岷縣成德中學”,全力助推家鄉的教育事業。
翰墨飄香 展現硯雕的文化自信
然而,創業者通往成功的路往往并非是一帆風順的。就在趙成德的“洮硯”事業蒸蒸日上之時,由于個別不法商人的不擇手段,洮硯博物館、洮硯傳習所等非物質文化傳承機構遭到嚴重破壞,連蓬勃興起中的岷縣成德中學和趙成德名下的巨額資產也被迫廉價出賣……
面的挫折,趙成德沒有氣餒,他堅信自己的硯雕技藝不會被埋沒,也堅信他的硯雕之路還能繼續走下去。在2019年,臨夏州茶馬古市建成,趙成德帶著他的“中華復興”硯前去參展。結果,一鳴驚人。
后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趙成德多次走訪了解臨夏州秀美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考察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有了“臨夏大地上遍地都是硯臺原材料”的喜人發現。
于是,他決定把他的“硯”事業帶到臨夏去發展。也正是這一決定,讓他的硯雕之路柳暗花明。
2019年8月,趙成德在臨夏注冊成立了甘肅隴翠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開始將洮硯工藝技術移植嫁接于河硯制作,這標志著臨夏石頭文化藝術產業開發正式起步。
在短短3個月內,趙成德先后完成了洮硯文化藝術館在臨夏茶馬古市的落戶和東鄉縣石材加工廠的籌建開業,并研制出了涵蓋河硯、
石材實用制品、石材工藝品三大類共30多個品種的黃河石產品,并成功注冊了“河硯”商標。
趙成德表示,臨夏是一方開放的樂園,也是一方創新的高地,立足臨夏積石山、東鄉縣、和政縣境內豐富的特殊石材資源及夏州各縣市區的政府的支持,讓他又有了用武之地。
2022年,趙成德在和政縣滴珠山公園成立了中國河硯博物館。該博物館的成立不僅再現了古韻風華,也開啟了文化之窗,加快了“文化和政”的建設進程,切實為和政縣文旅產業深度融合開發注入了新的源頭活水。
助力振興 促進文旅的轉型升級
如果說千年的石頭會說話,那么趙成德就是讓精美石頭在新時代唱出新歡歌的人。
在趙成德的努力和帶動下,“洮硯”的品牌形象和工藝水平得到了不斷提升,現如今,他又注冊了“河硯”商標,讓臨夏大地上的石頭跟“洮硯”一樣綻放出文化的異彩。
在發展洮硯”事業的同時,趙成德配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適時建立了硯臺加工廠,并在臨夏建成河硯制作銷售基地,扶持河硯加工專業戶、培育壯大河硯產業專業村,著力讓河硯產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延伸石頭產業鏈,實現當地經濟、文化與生態的滲透融合。
一路走來,趙成德也不忘第二故鄉臨夏人民給予他的關懷與厚愛。在2022年,他將珍藏多年的4000多件書畫作品捐贈給了和政縣,希望這些書畫作品能夠被更多的人欣賞,進而讓它們的藝術價值進一步升華為心底的文化自信,為臨夏的建設匯聚民心、激發動能。
站在新的起點上,趙成德將千年硯雕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樹立了“大黃河、大文化、大旅游”的理念,開啟了洮硯異地轉型、開發河石資源、打造河硯品牌,助力臨夏走上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