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聽人說打官司很難,碰上事兒也不敢去法院。 今天才知道法院是想著法為咱老百姓省錢、辦實事的,真好!”這是石材工人徐然參加完五蓮縣人民法院街頭人民法庭組織的“法庭開放日”后,十分高興地感慨。
據石材網獲悉 ,近年來,五蓮街頭法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黨建品牌“和諧訴訟、陽光司法”融入“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活動中 ,積極探索構建“黨建+、法庭+、訴訟+”的“3+”工作機制,春風化雨般化解各類矛盾糾紛,深受民眾好評。
“黨建+”夯實法庭治理根基
去年6月,街頭法庭成立了黨支部,探索創立“和諧訴訟、陽光司法”的黨建品牌,旨在將黨建工作與法庭文化建設、隊伍建設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切實為群眾服好務、做好事。
主題黨日結束后,五蓮天和石材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田文峰坦言,街頭法庭黨支部與公司黨支部聯合開展法企黨建共建活動,不僅提升了公司黨員職工的黨性修養,也為工人們送上了一份法治大餐。
作為“中國石城”, 街頭鎮是江北石材產業重鎮,為促進轄區內石材行業的健康發展,街頭法庭充分發揮職能作用, 圍繞“暖企安商、訴源解紛”的主題,與
石材聯合會簽訂黨建共建協議,定期開展主題黨日等活動,在去年,共走訪企業36次,發放涉石材糾紛法律風險防范手冊300余冊。
與此同時,接頭發挺致力于為民眾提供“家門口式”訴訟服務,建立“法庭+訴訟服務站+訴訟聯絡員”糾紛化解模式,在距離法庭駐地較遠的松柏鎮設立黨員巡回審判點?!白叱鋈ァ迸c“請進來”相結合,一方面送法進企業、進鄉村、進校園;另一方面參加“法庭開放日”,引導公民自覺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據統計,街頭法庭去年共開展巡回審判、涉石材企業司法需求專題調研等活動14次;邀請石材業主、員工代表85人次,學生、群眾代表210人次走進法庭,接受訴前指導。
“法庭+”密織源頭防護屏障
去年暑假期間,有一學前班學生在托管幼兒園玩耍時,不慎用鉛筆將另一學生頭部扎傷,兩家因賠償數額發生糾紛,接到報警后,五蓮縣公安局街頭派出所迅速啟動“庭所聯動”機制,聯系街頭法庭、司法所共同化解糾紛,通過法理、情理雙管齊下,雙方家長最終達成賠償協議,并于當日履行終結了案件。
此案是街頭法庭運用“法庭+站所”機制訴前化解矛盾糾紛的一個縮影。街頭法庭主動參與社會治理,整合解紛資源,與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門協調兩黨,構建多元化解平臺,取得了良好效果。
此外,構建“法庭+社區”機制,推動法治進鄉村、進社區、進網格。建立法官與人民調解員、網格員等聯動解紛機制,定期進行業務指導培訓;在黨政工作平臺開展非訴解紛機制宣傳,提升群眾非訴解紛意識;對轄區內高發多發案件進行分析,研判潛在訴訟風險,撰寫《司法審判白皮書》向駐地黨委政府報送;在各社區、村委設立訴訟服務點或法官工作室,在田間地頭就地化解糾紛。
“訴訟+”實質化解矛盾糾紛
去年10月,梁某駕駛汽車與鄭某車輛發生碰撞,交警認定梁某承擔全部責任。后鄭某起訴至法院,要求梁某和保險公司賠償損失9000 元,街頭法庭受理該案后,通過電話與雙方溝通,并建立微信群,經多輪協調,賠償數額 協商至7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 ,因梁某、鄭某均在外地,街頭法庭組織雙方通過互聯網法庭簽訂了調解協議,約定了付款期限。屆滿之日,法官通過微信群督促梁某、保險公司履行了付款義務。該起標的額不足萬元的“ 小案” 通過“ 互聯網+微信”方式,便捷、快速實現案結事了。對此,梁某專門向法庭致電,表達謝意,法庭為外地人著想,通過互聯網開庭,不用出門就把糾紛解決了。
據了解,近年來 ,街頭法庭聚焦提升“智慧”水平,以“訴訟+平臺”不斷改進庭審方式。針對不同案情,綜合運用法院調解、統一送達、互聯網法庭等平臺,進行“云送達”“云庭審”“云調解”,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務。據有關數據,2023年,街頭法庭網上送達率100% ,互聯網開庭率58% ,庭審直播52起。
街頭法庭庭長王義江表示,法庭將持續推動“楓橋式人民法庭”示范創建工作,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務與保障助力轄區鄉村振興、石材等產業經濟健康發展。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