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蘊含著匠人的智慧,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這里帶大家認識的是一位北京文化守護人——劉鵬,多年來鉆研漢白玉雕傳統技藝,整理傳播漢白玉雕文化,是中國石雕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中國石雕石刻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現任北京石窩雕塑藝術學校校長。
石材網了解到,劉鵬學習和傳承漢白玉雕技藝,超過了三十載。在其工作室里,陳列著他不同時期的石雕作品,而漢白玉雕,是其中絕對的主角。漢白玉雕,如同存儲硬盤一樣,記錄著歷史發展的信息,沿襲技藝的匠人,則在其中嘗試觸摸文化的脈搏與靈魂。
石材可以用到五百年后
漢白玉是大理石中的一種,常見于中國傳統建筑與文化中,北京市房山區,是漢白玉石料的主要產區。在劉鵬是石場里,堆放著大小不一的漢白玉石料,最大的石料,可達數百噸。劉鵬估計,按照目前用料情況,這些漢白玉石料能用到五百年以后。
劉鵬介紹,漢白玉進料,是一項大事,買錯,就是賠錢。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的他,第一件漢白玉雕刻作品,他以“白”“亮”作為選材標準,挑選的漢白玉石料質地松散,用手一捏,就成了粉末,致使他的第一件漢白玉雕是一件非常失敗的作品。
早年他天天進山只為尋得合適的漢白玉石料,以供雕刻不同作品的需要。因漢白玉石料的質量差異比較明顯,石料的好壞直接影響作品效果的呈現。劉鵬表示,“三尺厚”,就是漢白玉中的極品料,小塊石料用手也捏不出粉末,倘若礦脈正好質地較軟,則適合取大料,用作建筑需求的一部分。用料要根據情況選擇,并非越昂貴的石料越好,也不是小塊石料就是廢料。
從神話故事中的女媧以石補天,到石器時代的劃分,可以說,一直以來,石頭在中華民族的社會生活中始終占據著重要位置。而現代對于過往歷史的了解和研究,絕大部分信息也都來自于石頭。
我們能從石頭上面獲取的信息太豐富了,不同的礦質承載著不同的歲月,石頭才是真正記錄歷史的存在。劉鵬坦言,自己就是這樣迷戀上石雕的,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他離開家鄉江西到北京學習,當時尚未與漢白玉結緣,只知道自己要成為一名藝術家。
復刻漢白玉云龍望柱
自漢代以來,漢白玉漸漸在建筑工程中彰顯作用,被開采應用。1421年,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大量采用漢白玉石料修筑紫禁城。從此,漢白玉便成為皇家御用之品,是高檔建筑的象征。
去年,劉鵬受邀復刻故宮漢白玉云龍望柱。為盡全力復原出傳統雕刻技藝,劉鵬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整理和搜集,故宮望柱其表面雕有飛龍、祥云等皇家元素的裝飾,氣勢恢宏。同時為了實現完全復刻,絲毫沒有采用現代工具,自己一錘一錘鑿出來。
漢白玉質地堅硬潔白,具有類似象牙的材質,其石體表面會泛出淡淡的“汗線”水印,并且具有透閃效果,這是漢白玉石的三個代表性特質。作為大石窩鎮的代表性石材,被命名為“國標M1101”的漢白玉位列全國83種優質石材中。劉鵬介紹,大石窩鎮的漢白玉,被稱作“中國一號”,抗壓強度和拋光度都非常優秀,是中國名特石材品種之首。
拜師麥田里的老石匠
劉鵬與漢白玉結緣,還要從一次采風說起。當時有個同學拿來漢白玉雕,感覺很好奇,為何這么美。于是,劉鵬去了大石窩鎮,第一次走進那里,劉鵬便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跳。一下公交車,隨處可見擺賣漢白玉雕的攤位,在村莊街道、田野上,則隨意地堆放著石獅等雕刻。
劉鵬在大石窩鎮的采風,打開了他對漢白玉這一石料的認識。在路邊的麥子地里,他撞見了一位老石匠正在雕刻。石匠自在隨意的狀態,吸引了劉鵬,并在在你來我往的攀談中,和老石匠建立起了情感。
十幾天后,一塊十幾噸的漢白玉,變成了一座幾米高的石獅子。劉鵬按捺住心中的澎湃,拜麥子地里的老石匠趙連成為師。趙連成被劉鵬求教的迫切求知欲打動,將漢白玉雕的傳統技藝,以及一輩又一輩口口相傳的關于過去漢白玉如何運輸、安裝的民間智慧,都教給了劉鵬。
在變化中與石頭對話
以往,人們把漢白玉雕刻石匠,叫作“白鬼”,因工作時白色的碎石和粉末會弄臟全身。現在,劉鵬說要讓石匠們自在地創作,即便是穿西裝、打領帶,也可以不受粉塵的困擾。劉鵬把漢白玉雕這項傳統技藝,連帶著體面和尊重,留給匠人。
漢白玉雕作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傳承任重道遠。如果說劉鵬接觸漢白玉的前二十年,是在學習和鉆研漢白玉雕的技藝,那么在隨后的二十年里,劉鵬致力于持續收集和整理漢白玉文化,并傳播出去。
劉鵬表示,希望讓漢白玉雕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從而走進千家萬戶。陽光映射出漢白玉本身的細閃,它帶著千年宏偉建筑的榮耀,面向多樣的未來。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