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材網了解到,自啟動第二批主題教育以來,安溪官橋鎮認真落實中央精神和省委、市委、縣委部署要求,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為指引,將生態資源為最寶貴的資源,把生態優勢視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
官橋鎮以不破不立的勇氣和擔當,在全省最先實現石材全行業退出、推進崩崗綜合治理,并建設了一系列現代化工業園區,實現了由“點石成金”到“退石引金”的華麗轉身,匯聚了有力的發展優勢與強勁的發展動力。
昔日廢廠變身工業園區
矗立于官橋鎮東部的鐵峰山,紅色花崗巖資源豐富,造就了當地石材開采業,鼎盛時期,官橋鎮共有400多家石材加工廠,近80%的人從事石材行業,年產值超10億元,石材產業成為支撐全鎮財政經濟的“半壁江山”。
而高速發展背后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彼此,官橋鎮隨處可見“散亂污”石材加工廠,切割石塊的噪聲日夜不停,粉塵漫天;作為晉江的一條支流,藍溪變成了“牛奶溪”,不堪入目……
對此,在2011年,官橋鎮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與魄力,將轄區內392家石材企業和29家花崗巖礦山全部關停,并根據宜耕則耕、宜建則建、宜林則林、宜景則景”原則,著手開展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工作。昔日的漫天粉塵化身工業新區、“牛奶溪”煥新顏,鐵峰山成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
如今的官橋,將“崩崗區”變成了“聚寶盆”,生態環境治理得力,石材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為招商引資再發展創造了更優越的環境條件,更多新興產業入駐進來,發展之路持續向陽!
撂荒地變身“致富田”
在官橋鎮駟嶺村肉絲瓜基地,一株株絲瓜藤爬上竹架向四周蔓延,藤上開著黃色的花十分惹眼,一根根翠綠的肉絲瓜從枝蔓上垂下,高大又飽滿。農戶們正在忙著采摘、打包、裝車,一片繁忙。
看著眼前豐收的景象,農戶們一邊采摘一邊感嘆,以前土地薄、產量不高,這塊地一直荒廢著養雞放牛。而如今轉變一下思路,荒地也能變成“金窩窩”。
今年來,駟嶺村著力抓好土地整治、促進撂荒地復耕的工作 ,引進安溪縣恒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規模化種植肉絲瓜120余畝,在讓荒地“活”起來的同時,也為鄉村產業發展、村民增收致富注入了新活力。駟嶺村的“撂荒地”變成了“致富田”,這只是官橋鎮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該鎮共流轉土地1200余畝,實現村集體增收55萬元,逐步走出了一條農戶流轉撂荒耕地增收、農業產業振興的蓬勃發展新路子。
“臟亂差”蝶變“高顏值”
走在官橋鎮藍溪河畔,只見河水清澈,岸上綠樹成蔭,步道干凈整潔,如同鋪開了一幅“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畫卷,令人舒心,全然不見曾經雜草叢生、垃圾滿地的痕跡,生動詮釋了官橋鎮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推進生態建設的喜人變化。
在綠道散步的居民談及現在的環境變化,都是嘖嘖稱贊。河濱綠道已成為群眾親水游憩的開敞式公園,這是官橋鎮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官橋鎮深推堤防運行“物業化+專業化”管護機制,開展河道清淤、河岸綠化亮化、微景觀創建等流域治理提升工程,水流域整治工作成效明顯。同時,官橋鎮將農村垃圾、污水管網改造和村容村貌治理提升作為工作重點,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大整治,環衛治理成效顯著;嚴厲打擊“兩違”現象,維持良好的依法用地秩序和發展空間;多個村建成村級公園、微景觀,各村靚麗的主題墻繪也為鄉村和諧添彩。
當下,安溪縣官橋鎮還在積極探索和對接文旅項目,謀劃新的增長點,全力推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官橋鎮黨委書記陳生來表示,下一步,將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提升城鎮品質、提高群眾滿意度上邁出更大步伐,實現更大作為,讓官橋鎮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地方。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