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龍巖市永定區礦產資源豐富,礦山開采曾經盛極一時,但長期大規模的無序開采致使當地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近年來,永定區全面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對礦山地形地貌、生態狀況、氣候水文、生物多樣性等進行綜合分析,分階段、分任務、分工程量、分類施策進行整治,成效顯著,一座座傷痕累累的山體,正恢復綠樹蔥蘢,也推動礦區走上了轉型之路。
狠下決心,全面治理
世界石材網獲悉,近日,記者深入永定區實地調研,車子沿山路走了長長一段,再經過一段顛簸的土路,來到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虎崗鎮虎東村鄭坑自然村的一處廢棄礦山前。放眼望去,群山連綿,一塊塊裸露的采煤區域就分布其中,格外顯眼。
一下車后,塵土撲面,空氣中依稀能嗅出煤的味道。永定區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陳樹淦告訴記者,這可比以前好多了,以前空氣里都是灰塵。
永定區煤炭鄉鎮轄區面積約600平方公里,煤炭年產量最高時可達713.9萬噸,但隨著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資源型城市優勢不再,煤炭開采對生態的破壞卻越發明顯。 永定區自然資源局局長翁志強介紹,一方面,礦山對發展至關重要。另一方面,開采煤礦確實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直接表現是地質環境受損、河道污染、水土流失。
2012年起,永定區開始探索礦山綜合整治模式,并進行了多項嘗試——關閉取締無證礦山,整合重組持證礦山,但由于治理手段不成體系,尤其是針對廢棄無主礦山的修復力度和決心不夠大,治理效果不盡如人意。
落實礦山修復,資金是關鍵。為此,在2021年底,財政部和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關于支持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的通知》,安排資金專門支持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2022年6月,永定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入選國家級示范項目,獲3億元中央財政補助。永定區同步地方配套資金,引入社會資本,今年3月,總投資5.48億元的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開始進行。
摸清家底,分類修復
永定區煤礦開采的南方傳統小煤礦“小、散、亂”。要整治,摸清家底是前提。永定區自然資源局對照上級自然資源部門下發的廢棄礦山圖斑,對全區礦山開展全面“體檢”,總共核實廢棄礦山圖斑194個,明確廢棄礦山修復點53處,并決定分階段、分任務、分工程量開展整治。
煤矸石是礦山開采中的固體廢物,對水質、山體都會造成破壞,清運煤矸石是恢復礦山山體風貌的第一步。而南方小煤礦的治理難點在這塊區域體現得尤為集中:塊約300畝的作業區,就集中了不同類型的地形特點。有平地、有緩坡、有陡坡,這意味著在同一塊區域,要設計出針對不同采礦區域地形特點的治理方案。
最后,經多次論證、試驗后,永定區采取分類修復措施:將修復點山上坡度大于25度的地塊修復成林地,栽種本土樹種;坡度小的非林地等地塊修復成耕地,并配套建設截排水溝或引水渠。
截至今年9月底,永定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已累計完成礦山生態修復652公頃,修復廢棄礦山18處,另有18個廢棄礦點正在加快修復中,總計劃數完成過半。
礦山復綠,產業轉型
推進礦山修復是為了發展,治理工作開展之初,永定區就在思考礦區轉型后發展之路。
在工作專班的邀請下,同為龍巖人的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來到永定區考察:“礦山生態脆弱,污染物多,而菌草抗逆性強,根系發達。種菌草修復山體再合適不過。”雙方一拍即合。
陳樹淦介紹,目前該修復點已完成二期45畝菌草種植,其余地塊種植工作正加快推進。菌草不僅有助于生態修復,還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是動植物的天然肥料,應用范圍廣泛,未來將對當地居民的產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車子沿山路繼續走,在去往下一處礦山修復點的路上,兩輛貨車上裝運的蝴蝶蘭格外引人注意。這些蝴蝶蘭來自龍潭鎮楓林村,而如今聲名遠揚的“蝴蝶蘭小鎮”,曾經生態破壞嚴重。蝴蝶蘭小鎮就是礦山修復的一個樣板,未來在永定區的一個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點,將涌現出越來越多的“蝴蝶蘭小鎮”,點綠成金。
下一步,永定區將把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與礦業型縣域經濟轉型升級、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緊密結合,深化探索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經驗,打造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的樣板示范。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