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訪位于北京延慶區八達嶺鎮的岔道村,遇到每天在村頭散步的村民石貴府。
“過去遇到大風天,一打開大門,那風就能把你刮回來,想關門都關不上。那時候村子一到冬春風多的季節,經常黃沙漫天,嚴重的時候幾米外都看不見人。很多人都說,這就是一片風沙薄地。”71歲的石貴府回憶起小時候在村委大院里上學的場景,很是感慨。
改變發生在近20年間,這個小山村有了“大變化”,從一片風沙薄地到“綠色聚寶盆”,岔道村在一片風沙中闖出了一條綠色發展新路。如今,村子更美了、游客更多了、年輕人也回來了。
一眼望去只有石頭山
高鐵八達嶺長城站不遠處,有一座映入眼簾的山,形似桃子,游客們親切地將它喚作“桃山”。岔道村與岔道古城就位于“桃山”腳下,毗鄰舉世聞名的八達嶺長城。
記者一路跟著石貴府走過岔道村的石條路,只見兩旁載滿了小樹,雖尚未成林,但樹蔭面積已然不小。石貴府指著村頭說,過去站在這里一眼望去,四五里地都一覽無余,除了幾顆稀稀落落“插”在田間和小土堆中間的老槐樹,就什么都沒有了。村子外面這些年其實變化不大,但內里可就大變樣了。
一眼望去都是石頭山,是岔道村地形的最真實寫照。位于八達嶺地區的岔道村周邊多山地,由于土層薄,多沙礫,且又處于北京西北“上風口”,因而風沙天多,也就導致周邊多裸露石頭地,缺少適合耕作的農田。
特殊的地形和地理位置讓岔道村人很難靠耕種自給自足,只能另辟蹊徑謀生。石貴府告訴記者,因為沒有太多地種,這里自古就經商的多,記得在他小時候,村子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點小生意貼補家用。
到20世紀80年代,八達嶺長城開發后,岔道村由于毗鄰八達嶺長城入口,也迎來了大批游客,再加上改革開放的紅利,一大批村里經商的人開始走出去。石貴府指著村里依然還保存的部分古長城城墻回憶,岔道村又一次復興是得益于長城,卻也因此讓好多人離開了村子。因為那時候日子好點了,稍微賺點錢就想著走出去,走出大山是當年很多人最樸素的愿望。
村子綠了,人多了
惡劣的生態環境使當地人缺乏謀生方式,是村里人想要離開的最主要原因。岔道村的情況正是延慶區大部分山村發展狀況的一個縮影。20世紀50年代,延慶的森林面積不足19萬畝,森林覆蓋率不足7%,八達嶺、康莊地區是北京市五大風沙危害區之一,環境惡劣導致人們生活不易。
所謂痛則思變。2000年,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努力,12萬畝荒灘逐步變成“綠洲”,延慶區生態有所改善。更達的變化在近20年,延慶區把造林放在重點流域和主要區域,率先在主要河流、公路干線前山臉、風沙危害嚴重、水土流失嚴重的生態脆弱區和重要的風景旅游區推進,因地制宜、步步為營,采取了荒山人工造林、爆破造林、飛播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以及低質低效林改造、灌木林改造等一系列措施,大規模推進“應綠盡綠”。
岔道村第一書記張寶龍告訴記者,過去一出門就滿身土,現在夜里一抬頭就看到漫天繁星,變化真的很大。這離不開大家共同的努力,因當地植樹造林的難度很大,必須要原坑換土,先改良當地的砂石地質地貌,才能把樹載活。
石貴府說,過去這里石頭比土多,荒山比田多;三天一小下,五天一大下,能下死龍王爺,雨多卻水少,種樹這事想想就難,但如今這山真的是一點點綠了。
2012年,北京市做出實施平原地區百萬畝造林工程的重大決策。2018年,又開展了新一輪百萬畝平原造林工程。2023年北京市園林綠化工作會議顯示,北京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5年增綠102萬畝,首都綠色生態空間大幅擴展,城市總規確定的綠色生態空間格局基本形成。
同時,為了破解“綠水青山”難度量問題,自2015年起,延慶區先后進行三輪GEP核算,將GEP核算結果與生態產品保護補償機制掛鉤,對生態本底保護行為、生態效益提升行為、生態價值實現創新典型項目進行補償或獎勵。通過打出一系列綠色發展的“組合拳”,延慶擦亮了綠色的底色,也打響了當地發展的“金色招牌”。
石貴府告訴記者,過去長城沒開放的時候,都知道八達嶺鎮這塊窮,沒有姑娘愿意嫁過來,后來稍好點了,但走得也很多,現在就不一樣了,外面的人想回來,村里的也不愿意走了。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現在都在北京城區定居,年間不是沒想過一起搬到市里住。但現在,不走了。
家家戶戶做老板
讓石貴府絕對不走原因,除了當地環境的改善以及對從小長大村子的眷戀,還在于村里產業的發展,讓村民們都有了“奔頭”??恐诉_嶺長城,村里現在家家都搞起了民宿,石貴府也把自己家里的小院改建成了一個四合院樣式的民宿,租了出去。
石貴府笑著說:“當初村里的口號是‘家家’做老板,如今我也算個小老板了。”
岔道村村主任郝建光告訴記者,大多數岔道村村民都跟石貴府一樣,把自家房子或租或修整后自己經營打理,發展民宿。當時有政策,蓋一間房給補2000塊,幫助村民發展民宿,大伙都挺有干勁。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