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今年上半年,泉州主要石材產業聚集地南安石業規模產值達474.1億元,同比增長了6.8%。對此,南安市工信局相關人士說,
好成績離不開越來越多的石企通過產業數字化手段,實現降本增效。
近日,依托廈門大學中國石材領軍企業研修班為主發布的最新石材產業分析報告稱,伴隨南安數字賦能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石頭牛工廠”的持續落地,業界不斷嘗到了甜頭,通過升級改造后,生產效率普遍提升了50%,交付周期縮短了50%,切實推動制造成本大幅下降。
“智慧工廠” 崛起 企業年產量增幅超30%
泉州石材產業界人士表示,隨著海爾集團旗下卡奧斯石材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上線及相關智能產業園的落地,
石材產業工業互聯網時代即將到來!
自2019年起,以南安為首的泉州石材產業,著力推動數字賦能智能制造工廠的落地。銳豐源石業總經理吳小玉介紹,他們算是首批“吃螃蟹”的企業。銳豐源從2019年開始進行數字化升級,成為首批“石頭牛工廠”,歷經這三年的持續打磨,企業智能化水平處于行業領先,在近兩年同行受疫情影響訂單萎縮之際,該企業卻進一步加大資金與技術投入,自主研發行業管理軟件,憑借智能化及數字化升級,每年產量增幅達到30%以上。
吳小玉說,業企業堅信數字化智能制造升級方向的正確性,每年投入到研發及相關數字化智能設備升級方面的經費可占全年營收的30%以上。也期待借助快人一步、優人一等的數字賦能,助力企業搶占更多市場訂單份額。
據了解,截至目前,南安已有42家制造型石材加工企業成為“石頭牛工廠”,累計已完成70臺智能橋切機、67臺智能掃描儀的鋪設。相較傳統代加工廠,
這些企業已經實現了響應速度提升3倍、生產成本下降40%、生產效率提升1倍、用工成本降低30%的整體目標,發展效益極為可觀!
作為“石頭牛工廠”項目的推動者,鏈石科技負責人楊加強說,如今南安智能機床已達200臺,同時這個數據還在繼續增加,他們的目標是將智能機床的數量提升到千臺之多,完成現階段石材產業大制造的基礎部署。
貿易型創業者轉型步入智造領域
南安市工信局相關人士介紹說,令人欣慰的是,當前除了傳統企業加快數字化智能制造升級速度,還有更多新興的小微“智慧工廠”項目也接連落地。
東星集團自2017年就搶先一步布局,以水磨石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制造作為切入口,致力于打造智能化標準生產車間。據其有關負責人蔡小麗介紹,設備、技術、配方和團隊均從意大利引入并加以本地孵化。
除了東星,還有括華輝石業、英良集團等第一梯隊的傳統品牌石材加工企業近年來均在加速升級智能設備,立足以數字化賦能,實現所見即所得,為工業互聯網“石代”打好基礎。
在智能制造方面,傳統龍頭企業引領在前,包括銳豐源在內的其他新興企業相繼緊隨其后。中意天璽的負責人呂輝前是名“80后”的水頭人,之前一直從事的是大板貿易,轉型進入石材智能制造加工領域僅有短短兩三年,他表示,與傳統企業相比,他們船小好調頭,可以第一時間上馬智能設備,打造智慧工廠。石材產業工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是大勢所趨,多年從商經驗告訴他,唯有順勢而為,方能有所作為。企業通過智能數字化升級,不僅可以更好地服務客戶,也可通過保存傳輸數據更好地保護企業自身的權益,對企業發展有利無害。
年輕“石二代”更懂工業互聯網
與呂輝前有相似經歷的還有順彬石材總經理蔡鴻超。作為一名90后,蔡鴻超在2018年也是從貿易型企業轉型進入了石材智能制造領域。從進入實業第一天起,他就已下定決心要打造數字化智能車間。在蔡鴻超的理解中,數字化升級其實是一種解題方案,將原來復雜流程簡單化,目的就是服務好客戶,降本增效,以此獲得更多訂單資源。立足這個邏輯,他正在醞釀發揮原有的貿易優勢,在背靠智能制造的前提下,打造貿易型線上平臺,讓設計師、工程方和普通消費者用戶都可以第一時間通過平臺,直觀了解到他們的智造水平與大理石定制加工流程。這個貿易平臺可以幫助生產引流,而生產又可反過來助推平臺的普及,兩者互為促進。
鏈石科技負責人楊加強坦言,當下這批年輕創業者對于智能制造的認識比較足,擁有起點高、反應快、投入及時等特點。當下,泉州南安石材產業經營群體正呈現年輕化趨勢,傳統石材業大多已交付到了“石二代”手中,更多年輕人也第一時間看懂工業互聯網的趨勢,并樂意將更多資金投入智能設備的升級。未來,借助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導與支持,立足石材產業升級訴求,鏈石科技也將繼續加大升級制造端的數字化流通效益,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共創新“石”代!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