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徽省宿松縣龍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點,該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石雅煌如釋重負地感慨:
幾十年無序開采留下的“傷疤”終于治愈了!他告訴記者:此地位于縣城東北部,長期大面積裸露,一遇大風天便塵土飛揚,因在六七十年代利益的驅動下,村們長期無序開采,致使礦山大面積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存在落石和崩塌隱患,也對周邊生態造成嚴重影響。
據悉,在2019年初,宿松縣在省、市自然資源部門的支持下,制訂了龍山地質環境治理設計方案,正式啟動了清理工程。該工程劃分為5個治理區,采取地平整及坡面整理、修建擋土墻、客土回填、團粒噴播、綠化與養護等舉措。截至目前,各項工程均已基本完成,共計治理礦山宕口22個,其中采取工程手段治理
14個,清除危巖體自然復綠8個,總治理面積達925.5畝。
宿松縣政府副縣長余煒表示,當下,縣政府正與一家企業商談,旨在引入民間資本對該項目升級,致力于打造生態休閑公園、公共文化娛樂場所,
將廢棄礦山由“瘡疤”變身為城市生態景觀,切實提升礦山生態的修復檔次。
石雅煌介紹說,實施廢棄礦山治理,摸清底數是前提。對此,宿松縣于2018年對全縣廢棄礦山展開了全面的調查摸底,確認共有37家廢棄礦山,其中磚瓦用粘土礦20家、建筑用大理巖礦16家、磷礦1家。同時以此為基礎,編制了《宿松縣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16-2025)》,對所有廢棄礦山治理工作全按照年度作出了具體安排部署。
近年來,宿松縣以爭取省級財政資金補助項目、結合增減掛鉤項等方式,積極落實對廢棄礦山的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30家廢棄礦山已完成治理驗收,累計治理約3870畝,剩余7個廢棄礦山將在2025年前全部治理到位。
余煒表示,好了“傷疤”當不忘疼。宿松縣在持續落實廢棄礦山治理的同時,還將在建和生產礦山的“邊開采、邊治理”工作提上了議事日程,力求生態開采不留死角。
為了促進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提高礦山治理成效,宿松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積極聯系專業技術機構,定期到各礦山進行技術指導,并學習交流礦山管理、治理等經驗,采用先進技術,推動礦山治理取得實效。
雅煌介紹,宿松縣現有中、小型在建與生產礦山共計17家,其中磷礦3家,滑石礦2家、建筑用大理巖礦4家、建筑石料用灰巖礦4家、蛇紋巖礦1家、磚瓦用頁巖礦礦3家,目前有7家處于生產狀態。各礦山歷年來計提基金累計1960.3萬元,累計治理面積274.5畝,支取使用基金合計373.48萬元。
縱觀宿松縣礦山,縣域近年來礦山生態修復的成果令人欣慰
,但落實綜合生態修復要求依然任重道遠。接下來,宿松縣將對前期礦山生態修復情況進行“回頭看”,
融治山、治水、土地復墾、生態修復為一體,促進各部門治理項目的融合。同時,結合城鄉建設布局,
從原來單一礦山治理向規模化、公園化、產業化轉變,實現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產業導入、改善人居環境并舉。另外,著力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堅持“誰破壞、誰治理”“誰修復、誰受益”,大力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積極推進綠色礦山的市場化治理模式。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