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山東萊州市自古盛產石材,是我國最大的石材生產基地,其石材產能銷量位居全國前列,素有中國石都的美譽。當地石材產業蓬勃發展,據統計,在2022年,轄區內僅經工商機關登記的石材生產廠家就達2000多家,從事礦山開采的近100家。
作為支柱的石材產業有力的推動了萊州經濟發展提升,也讓該地區成為了民間糾紛和各類訴訟案件的多發區。對此,正坐落于萊州市石材產業核心區域的柞村法庭,所轄的夏邱、柞村兩鎮,著力以訴源治理為抓手,堅持延伸職能、關口前移、訴調聯動,成為一張亮麗“司法名片”,為“石都”發展保駕護航。
延伸職能 下好訴源治理“先手棋
近日,柞村鎮石材企業迎來一批特殊訪客,原來為充分發揮只能作用,助力鄉村振興,柞村法庭干警們在庭長李朝霞的帶領下,深入一線,走訪所在轄區企業,認真了解企業發展需求和意見,對租賃合同、買賣合同等企業生產經營中常見的法律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并向企業發放了聯絡卡,為企業隨時提供法律幫助。
對此,柞村某石材廠的老板激動表示,非常感謝李庭長,真是給他們企業帶來了一場法律及時雨。
據了解,這場走訪只是柞村法庭訴源治理“先手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柞村法庭主動延伸服務范圍,針對審判中發現的各類問題,積極與轄區政府、司法所進行對接、協調,推動建立矛盾糾紛早發現、速預警、快解決的機制。與此同時,組織干警深入企業、村居,進行普法宣傳,通過典型案例講解,逐步構筑糾紛預防化解防線。
關口前移 織密訴前調解“過濾網“
今年年初,拿回欠薪的工人代表喜極而泣,緊握調解員老賈的手激動的說:“要不是你們為這事忙前忙后,這筆錢春節前肯定要不回來,我們可以過個安穩年了!”
據悉,在2018年促,王某在夏邱鎮經營石材廠,先后聘請同村的親戚張某、李某等工人負責工廠的補板、吊板等工作,但自2020年8月開始,王某某拖欠張某、李某工資十萬余元。到了2021年11月,張某、李某向其索要工資,但王某卻玩起了“失聯”。張某、李某無奈之下,向柞村法庭提起了訴訟。
柞村法庭了解相關情況后,認為石材廠老板王某與張某二人既是同村,又是親戚關系,可以先嘗試通過調解方式化解矛盾。后來,調解員老賈接手案件后,通過微信、電話的方式都聯系不上王某某。他又到王某某所在村的村委會,多方打聽下,才找到了王某。這才了解其中原因,原來王某并非不想工資,只因為疫情等多方面隱私,企業資金無力周轉,他就想著出來避兩天,因為大家都是親戚,要是知道開不出工資感覺自己沒面子。
獲悉王某這一心結后,老賈又多次通過電話、微信持續溝通疏導,釋法析理,指出不支付勞動報酬可能承擔的風險,王某同意和張某、李某見面協,最終雙方達成調解。在今年1月,張某、李某拿到欠薪,這起討薪案就此畫上了圓滿句號。
訴調聯動 守牢矛盾化解“防洪堤”
柞村法庭積極作為,不僅注重源頭預防矛盾、訴前聯合調解,還積極與各類非訴調解組織聯動,將調解貫穿整個訴訟過程,最大限度解決當事人訴爭,真正實現案結事了。
“合作了這么多年,你還賴上帳了,你還有沒有良心!”“你才沒良心呢,你要的那些錢怎么算出來的,你自己心里有數?!?月12日,柞村法庭庭審現場,雙方當事人劍拔弩張、互不相讓。
據介紹,,原、被告之間存在長達6年的加工石材關系,因雙方關系良好,合作期間未簽訂過任何書面的合同,亦未對過賬,后面因石材產業不景氣,雙方合作關系終止,二人因欠款問題產生糾紛,原告訴至萊州法院。
該案子接受后,李朝霞庭長仔細梳理了案情,發現原告僅僅提交了6年來自己加工石材業務的票據和與被告妻子的一段簡短的錄音,案件事實難以查清,但在5月12日的庭審中,被告又當庭提起反訴,要求原告返還剩余的未加工過的石料,但尚存在原告處的石料也沒有清單。
面對該錯綜負責的案情,李庭長認為,如果一味走訴訟程序,不但事實證據很難查清,雙方多年的合作關系也將毀于一旦。為此,她聯系到雙方所在村的村委和調解員,分別做當事人及律師工作。最終,經過與村委、調解員的多方努力,原、被告最終達成調解協議,兩個合作伙伴解開心結,重歸于好。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