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最大的石材基地,福建南安水頭鎮盛名在外,無人不知。中國每年都有超60%的石材從這里銷往世界各地,然而在這里卻沒有一座可以出石頭的石頭山,甚至連最為普通的花崗巖和大理石都沒有,那它是如何演變為中國石材界第一的城鎮,且屹立不倒呢?我們細細了解。
在地理位置上,南安水頭鎮地處福建東南沿海,可謂是泉州市的南大門。早在建國初期,水頭鎮還是由隔壁的石井鎮統一管轄,當時叫做水頭公社,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工作,沒有任何基礎工業,在泉州一帶算是較為落后的地區。直到1985年,水頭公社才被改為水頭鎮。
在80年代,我國剛剛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放了個體戶經營,礦山也被允許被私人承包開采。但過去沒有重型機械,挖出來的石塊都需要通過人力運輸,同時開山采石還要面臨爆破和粉塵的危害。水頭人就是從采礦開始進入石材行業,后來漸漸發展壯大。
在民間流傳,福建富商大部分是來自泉州的,因自宋代開始,泉州就是福建商業最繁華的地方,當地人的商業意識啟蒙早,所以在閩南地區一直都流傳著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外加泉州港在1200多年前就開通了對外貿易,也使得閩南人更早接觸到了外面的世界,造就了他們開闊的眼界和思維。
于是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80年代的個體戶是生意火爆,石材行業也是如日中天,當時全國各地都在搞開發建設,石材生產出來就不愁銷路,采購商都是拿著現金到原產地拿貨,石材開采加工業炙手可熱。
在水頭隔壁的石井鎮因盛產花崗巖,所以也吸引了大批采購商前往看貨,然而從泉州下火車到石井,水頭是必經之地,于是嗅到了商機的水頭人陸續在水頭鎮國道邊開起了石頭加工坊,規模達到上百家,他們在店里裝兩臺切割機,再叫兩個工人就成為一家工廠了,根據客戶要求,把荒料切割成相應的尺寸就可出售。據了解,在90年代一個家庭作坊的年營業額可以做到四五十萬,效益極為可觀,帶動了不少人致富。
但盛極必衰,看著做石材錢好賺,跟風的人也越來越多,而過去的水頭缺乏龍頭企業,也沒有屬于資金的品牌,后面企業多,同質化競爭加劇,就開始打價格戰,
水頭當地又沒有礦石資源,在成本與技術上絲毫米有優勢,以至于水頭石材業火了幾年就進入了衰退期。
到了1993年,水頭鎮成立了水頭商會,展開抱團發展策略,對外尋找商機。鑒于水頭處在閩南金三角中心位置,到廈門港只有不到一小時車程,距離泉州港只有30幾公里,地理位置優越,完全可以通過海運可以把國外優質石材引進回國內。 如意大利盛產白色大理石,水頭人就到意大利去收購,不但價格便宜,跨國海運的成本甚至比福建到江西的陸運還便宜好幾倍。漸漸的從意大利到土耳其再到印度,幾乎所有盛產石頭的國家,都遍布著水頭人的足跡,只要哪里有石頭,那里就一定有水頭人。
轉眼到了1998年,水頭鎮成立了福建第一個建材市場,于是原來開在街邊的家庭作坊都被整合進了石材產業園,石材企業整體形象提升了,外國人也漸漸就喜歡到水頭來采購中國的石頭,一些發展較快的石材企業也開始到國外資源豐富的地方去購買礦山,如此一來,大大降低了開采成本。
雖當地只有加工外貿,但外部的礦山體系的構建,也逐步讓水頭形成了一座具有完成產業鏈的石材王國。
目前,水頭石材企業多達2000多阿基,全鎮1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半以上的產業都來自石材加工,或是用來堆放石頭的港口和倉庫。鎮內過半數的常住人口都在從事著石材加工的工作,憑借著,愛拼才會贏、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將一座從來不產石頭的小鎮,變成了聞名世界的石材集散中心,屹立于中國乃至世界不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