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全面開展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程,一座又座的礦山相繼實現了綠色蝶變。其中海南蓮花山就是這礦山修復成功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海南蓮花山位于儋州市蘭洋鎮自,境內石材資源豐富,因“福”文化的源遠流長,被譽為“千年儋州城,萬福蓮花山”。早在上世紀50年代,基于生產、生活需要,海南農墾集團原藍洋農場開始蓮花山開采石灰礦,歷經多年粗狂的開采,留下了6個巨大的采石礦坑和塘體,導致區域內森林植被損毀、水土流失和自然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環境慘遭破壞,礦山周邊群眾生產生活也受到影響。
為了徹底改善這一現狀,自2018年開始,海南農墾旅游集團響應國家綠色發展的號召,積極推動區域內
礦坑修復、環境治理、文化注入、產業發展“四位一體”聯動,著力將這片滿目瘡痍的礦山建設成為生態良好、文化融合、產業興旺的4A級景區和“全國第二批森林康養示范基地”,逐步
走出了一條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修復、文旅產業聚集、傳統文化弘揚、居民收入提高、區域綠色發展的轉型之路。
具體舉措如下:
一是科學展開生態修復和治理,增加生態產品供給。
為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展開工作,海墾旅游集團專項編制了蓮花山生態修復和文化景區建設規劃,以不新增建設用地、不砍樹不毀林、不搞房地產開發為前提,采取生態修復、環境治理、文化傳承、產業帶動的“四輪驅動”模式,利用蓮花山的廢棄礦坑和6個裸露山體,進行礦山修復和旅游景點建設,形成以傳承當地福文化、森林溫泉康養等為主題的六大功能區。
同時在修復中,根據“安全功能、生態功能、兼顧景觀功能”的前后順序,對礦山及周邊山體實施林草種植、網絲鉚釘加固等多種加固舉措,消除礦區地質災害隱患;全面清理礦坑及周邊垃圾廠,促進區域環境質量的提升;在帶土斜坡區域種植草皮、灌木等,形成植被固土護坡,避免礦區內水土流失。
二是因地制宜建設旅游景區,注入傳統文化。
海墾旅游集團直接投資1.5億元,并帶動社會資本投資4.3億元,開展蓮花山生態修復和旅游景區及、配套設施的建設,加寬藍洋區域鄉村公路5公里,在礦坑周邊修建道路、游覽步道15公里,聯結景區內6大功能區和各景點;與有關部門協開辟了洋浦—萬寧高速公路的蓮花山互通口,增強初入景區的便捷性。同時生態修復與景觀建設中,以“生態修福福滿山”為主題,將“福、祿、壽”等中華福文化注入其中,依托不同礦坑的獨特形態和山體起伏,建設五福臨門、孝行天下等文化景觀;聚焦蘇東坡文化,以蘇東坡在蓮花山苦心育蓮、苦心育人的典故,開發“東坡育蓮”等景點,傳承中華文化,弘揚社會正能量。
三是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促進生態產業的發展,實現生態價值。
海墾旅游集團將蓮花山生態修復、資源開發與旅游產業規劃相融合,推動建設“文康旅、吃住行”全產業鏈,讓礦山生態保護修復與企業經營開發、區域綠色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依托地熱資源發展康養產業,借助氡泉水治療心腦血管等疾病的優勢,把原藍洋農場內的“國家級醫療級礦泉”熱氡泉引入蓮花山景區,形成溫泉理療與森林康養、樹屋民宿等旅游產品有機結合,有效提升生態產品的價值。
通過這一系列舉措,蓮花山生態修復工作成效顯著:
首先,礦山生態效果明顯提升,生態效益顯現。蓮花山礦山修復工程的開展,共修復廢棄石坑面積600余畝,恢復生態水面400多畝,植樹造林6萬余棵、竹子20萬余叢,鋪種草皮和花木近30萬平方米,恢復周邊林地面積近3000多畝。原來的礦山垃圾堆如今是海南最大的熱帶櫻花園,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得到恢復,區域內地表水水質、森林覆蓋率、空氣質量等指標穩步提升。
其次,促進了生態旅游業發展,經濟效益提高。通過持續的修復與建設,蓮花山4A級景區運行良好,開業一年多來共接待游客70萬人次,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超1億,創造稅收超過1千萬元,景區資產價值大增。
再者,產業帶動作用明顯,社會效益顯著。伴隨修復建設工作的推進,蓮花山周邊村莊的40多戶農民也由原來的割膠工逐步轉為從事餐飲業和零售業,人均年收入得到了明顯提升。景區內的200多個商鋪門面,優先安排給附近的貧困戶免費承租1年,切實推動了百個貧困戶穩定就業和脫貧致富。另外 ,海南農墾旅游集團與原住民合作,將廢棄民居修繕改造為景區民宿,帶動村民就業的同時,推動了景區環境改善與民宿業的發展,切實將蓮花山從昔日不堪入目轉變為如今的為民眾“造福”。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