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近年來,江西九江市自然資源局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生態文明思想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重要指示精神,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凈礦”出讓、綠色礦山創建、礦石廊道專線運輸、礦石碼頭整治、礦山生態修復等全鏈條管理模式,逐步開辟出了一條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礦業綠色轉型發展的新路徑。
通過“溯源+監控”, 規范礦業開發秩序
一是加強規劃引領。科學規劃編制《九江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新設礦權做到“兩個掛鉤”,各縣(市、區)關閉注銷兩個采礦權才能新設一個采礦權,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率未達到70%的縣(市、區)不能新設礦權,將綠色發展貫穿到規劃編制與實施的全過程,充分能發揮其布局與管控作用,實現礦產資源科學配置。
二是強化日常管控。打造自然資源執法監管“升級版”,建成“前端視頻監控AI識別+中端應用軟件精準預警+后端指揮中心自動派單”的自然資源智能監管平臺,實現對資源利用的“六個自動化”:自動巡航、自動識別、自動定位、自動分析、自動預警、自動處置,做到快速響應和可視化監督。
三是加強機制創新。對在產持證礦山實施“百分制”管理,進一步壓實礦山企業履行生態環境義務的主體責任和部門的監管責任。探索實行“礦山監理”第三方監管,通過政府采購聘請技術單位定期建模,對礦山開采、生產及恢復治理等工作進行專業化協管,改變過去低效的“盲眼式、跑腿化”巡查方式,實現對礦山企業的動態化、立體化、專業化監管。
通過“整治+創新”, 推行凈采礦出讓
開展治理整頓行動。九江市聯合公安、檢察部門持續開展礦產勘查開發秩序治理整頓行動,對礦產資源領域違法違規行為實行精準有效打擊,實現礦業由小變大、由散變合、由亂變治、由黃變綠的轉變,全面優化礦業營商環境的同時,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探索凈采礦模式。制定制定了《九江市凈采礦權出讓工作指導意見》,總結出“12345”的九江模式。一個模式:凈采礦權公開出讓;二個目標:采礦權人“拎包入駐”,礦產資源價值最大化;“三高”推進:高位推動,高標設計,高附加值;四項原則:符合規劃,不得壓覆,選址科學,處置到位;五項要求:程序要規范,處置要透明,公示要到位,責任要壓實,保障要有力。“凈礦”出讓的“瑞昌經驗”得到自然資源部肯定。
著力提升資源開發效益。近年來,九江全市開展凈采礦權出讓的縣達到6個,出讓礦權14個,實現收益110.767億元,提升了資源開發經濟效益,保障了國有資產不流失,探索出一條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增值保值的可持續利用模式。
通過“生態+智能”,著力打造綠色礦山
一是通過“園林化”模式靚化礦區生態。根據“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草則草、宜景則景”原則,聘請專業團隊進行礦區復綠及園林景觀設計,對創建內容進行精準化分區,按照“七個一”(即每個礦山都要有一個試驗田、一個果園、一個公園、一個生態停車廠、一個生態公廁、一個環保加油站、一個規范修理廠)的基礎要求,打造“一礦一景”的園林化礦山。
二是“科學化”開采強化源頭管綠。推行“邊開采、邊治理、邊復綠”模式,由專業機構結合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編制礦區生態修復方案,開展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方案和土地復墾工作,實現開采、治理、恢復“三合一”。督促所有礦山企業采用“自上而下開采、臺階式開采、中深孔爆破”等方式,實現環保化開采、清潔化加工、無塵化運輸,將礦山開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三是采取“現代化”手段改進監管模式。對礦山實行全面升級管理,采用“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6S管理體系,建立集運輸管理系統、地磅信息系統、環境在線監測系統、礦山開采監控系統于一體的礦山智能數字管理平臺。
通過“優化+合作”,積極推進廊道運輸
一是合力規劃線路。為降低礦產品運輸成本,促進礦業高質量發展,對對礦產品下江運輸規模巨大且具備水運條件的彭澤縣、瑞昌市等長江沿岸重要的砂石骨料產地,合理規劃礦產品廊道運輸線路,改變傳統礦石運輸模式帶來的環境、安全隱患,進一步優化礦山周邊生態環境。
二是智能運輸管理。企業投資3億元建設一條24公里的圓管帶式輸送機,采用雙線輸送,年輸送能力為2000萬噸,每小時可達5200噸的輸送量,項目采用全智能化物料輸送,全封閉處理,實現粉塵零排放,可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000噸每年,減少了對土地資源及生態環境的破壞。
三是政企雙向發力。九江港是長江流域的百年老港,歷史積弊形成的小、散、低碼頭局面已久。沿江縣(市)通過開展礦石碼頭整治,由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共同推進廊道運輸建設,全面完成九江沿江非法碼頭整治提升工作,也進一步提升了九江岸線的“顏值”。
通過“修復+產業” ,構建和諧礦地關系
探索“礦山生態修復+”融合模式。結合礦區實際,通過對廢棄礦山實施生態修復、景觀再造,提升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筑巢引鳳”帶動周邊產業聚集發展,突顯生態修復價值。如瑞昌市投資3000萬元將洋雞山金礦打造為占地1088畝的天嗣山公園,在周邊規劃建設“智造小鎮”,不僅為周邊群眾提供休閑、娛樂、健身場所,還提供了6000多個就業崗位
,極大提升周邊局面滿意度, 這種采取“生態修復+產業聚集”實現城郊礦區升級發展的礦山,入選了江西省十大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進一步延伸礦山產業鏈條。拓寬資源保障,做好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文章,積極鼓勵采石礦山企業投入和改造機制砂生產線,對礦石骨料進行精深加工,努力實現“變廢為寶”,做到“吃干榨凈”,提升價值鏈、拓寬效益鏈。
大力延展企業生態效益。九江市鼓勵礦山企業積極參與修路架橋、捐資助學、扶貧濟困、新農村建設等民生事業,展示良好的企業形象。彭澤縣積極鼓勵已建成的3家國家級綠色礦山企業參與全縣的生態農業產業建設,投資建設農業產業園,將礦業開發收益積極回報社會。全面推動生態效益的提升,也塑造企業擔當的良好形象。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