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環保整治、礦業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陸續有人退出了石材業,探尋新的發展之路。今年是老馮改行種田的第三個年頭,此前的20多年,他一直和礦山打交道:干過礦山開采,做過礦石貿易,還經營過礦料加工。
老馮的本名馮康生,安徽省宣城市廣德邱村鎮人,即便如今已經不再是村民眼中的“礦老板”,但老馮也從不回避自己的過去:那時候家里是真的有礦!
2019年之前,老馮靠山吃山,賺到了第一桶金。隨后是數十年里,礦山給他帶了財富,而當地的生態環境也在礦山無序開發下不堪重負,滿目瘡痍。
在2019年,老馮淡出了礦山“江湖”,在廣德市邱村鎮白云村一口氣流轉了2000多畝土地,開始種植水稻油菜,過上務農的日子。曾經的礦老板如今變成了種糧大戶。改行掘金“生態礦”,這讓老馮找到了自己的新事業,說起初衷,他坦言,
現在大力倡導建設綠水青山,搞農業才是可持續發展之路。
秋分過后,老馮辛苦了一季的水稻迎來開鐮,截至目前收成幾近尾聲,今年雖遭遇了嚴重旱情,但當地政府及時采取抗旱措施,水稻依然實現了穩產穩收。為了盡快完成收割,為油菜秋種爭取時間,只見隔壁田塊里,開溝機正在來回穿梭,馮康生介紹,他們推行的是秸稈粉碎還田、稻油輪作等技術,前腳水稻收上來,后腳油菜就種下去。
過去的白云村是以礦山開采為主,高峰期擁有5家礦石浮選廠、100多家洗礦企業,從事采礦的有上千人,那時候,村民們棄農從工,土地荒蕪。自生態治理展在白云村打響后,通過復墾復綠,曾經的荒地變成了良田,礦車換成了先進的機耕設備,滿目瘡痍的礦山也重新披上了綠裝,而
過去并不起眼的水稻種植,一躍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發展的“新”產業。
對于馮康生而言,“礦”轉“農”,是角色的變化,但“黑”變“綠”,則是發展的換道。目前,水稻實現了種、收、儲一體化,后期將上糧油加工線,提高作物附加值,并推進農旅發展,真正實現一二三產的有機融合。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