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三年前白云鄂博西礦山,如今的西礦中盤旋著一條藍色“長龍”——膠帶運輸系統。據了解,該“龍頭”是破碎處理能力最高可達每小時10000噸的旋回破碎站,膠帶機組成了“龍身”,“龍尾”則是由氣勢恢宏的排土機和卸料尾車構成。前不久正式投產試運行的這套膠帶運輸系統,為礦山增添了一抹亮色。
從單一汽車運輸到聯合膠帶運輸,這是包鋼集團巴潤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向礦山生產成本更低、效益更高的深度轉變,也是裝備水平邁向國際一流的有力舉措。膠帶運輸系統不僅設計規模和生產能力大,而且設備裝備配置水平也是遵循“成熟、先進、可靠”的原則,采用先進的德國蒂森克虜伯旋回破碎機和艾法史密斯排土機,大到旋回破碎機、排土機,小到減速機和聯軸器,全系統均為國際、國內一流品牌,充分保障了膠帶運輸系統工作安全、穩定、高效。
有關研究表明,大型露天采礦場的礦用汽車經濟合理運距為3.5公里,隨著采礦場的向下延伸,礦巖運距不斷增大,不僅成本增加,運輸車輛也會出現短缺,迫切需要調整運輸方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而礦卡在爬坡距離過高、運距過長的情況下,不僅柴油消耗量大,而且會出現高溫過熱保護現象,嚴重影響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