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訪山東汶上縣軍屯鄉東北一帶的太白山、梅山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項目區,隨著兩側豐茂的花草拾級而上,在高處憑欄遠眺,只見項目區內滿目綠意,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致。而此前,這里卻是一片礦坑深陷、危石叢生、塵土飛揚的采石礦區。
據了解,近年來,汶上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主動作為,展開科學整治,持續推進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如今是“荒料綠了,生態也好了”。
生態修復治理后的太白山礦區
駐扎在礦區一線,有序修復治理
汶上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礦保科工作人員李委員介紹說:“剛到礦區時,太白山、梅山礦區內是碎石堆積、雜草叢生,一些殘破的變電房、廠房、地磅、碎石機散落在礦區,特別荒涼。”
據介紹,太白山、梅山礦區的山體巖石性質為石灰巖,當地石料開采歷史較長,但由于早期礦山生產工藝水平低、開采方式粗放,以致不僅山體大面積被損毀,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
面對礦區歷史遺留問題多、生態環境有欠賬的實際情況,汶上縣對應提出了“停產、整治、修復、規范、提升”的十字工作方針,迅速成立了工作專班,按照“一礦一策”原則,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并派出4名縣級干部駐礦包保,抽調自然資源部門、軍屯鄉、開元集團等16個單位20多名人員駐扎在礦區一線,晝夜聯合,全面推進礦區生態修復整治。
今天的5月驕陽似火,正值礦山修復的關鍵期。那時候,密不透風的板房成了指揮部,工作人員忙前跑后,個個曬得黝黑,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礦區治理現場,推土機、鏟車、叉車等大型工程車輛來回穿梭,轟鳴聲、捶打聲、切割聲此起彼伏,工作場面熱火朝天。礦區外面還設置里防護圍欄,配備了灑水車、防塵霧炮等降塵設備。
歷經幾個月的連續奮戰,汶上縣順利完成了礦區封閉清理、削坡造型、客土回填、邊坡防護、道路硬化等工程,修復治理太白山、梅山礦區面積約418畝,完成了土石方工程約92萬立方米。
注重治理效率,科學復墾植綠
汶上局礦保科科長李玉池介紹說,我們優先選用礦區周邊村莊的堆土,用于覆蓋礦區裸露的地表。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減少運輸成本,還能得到附近群眾的廣泛支持,大大提高了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效率。
針對礦山修復治理,汶上縣堅持綠色發展為導向,根據提標準、提速度、提效果、擴范圍“三提一擴”原則,綜合運用遙感航拍、三維建模等數字技術,對重點與問題復雜的區域展開邊設計、邊施工、邊完善方案,并將礦權范圍外、可視范圍內破損山體統籌列入修復范圍。
在礦山復綠中,汶上局生態修復科根據土壤條件,選擇栽種了白皮松、雪松、紅葉石楠、小葉女貞、冬青等,鋪設了植草網、植草磚,還撒播了大量草種,逐步讓裸露的巖面和邊坡煥發了綠色生機。經過連續的治理,灰白色的殘破巖體逐漸被綠色覆蓋,不僅改善了礦區環境,而且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有效防止了礦區水土流失。
細化后期管護,守住綠水青山
正所謂,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太白山半山腰,“搞好生態修復 造福子孫后代”幾個紅色大字特別醒目。
一名正在巡查的汶上局工作人員介紹,為鞏固礦區復綠成果,做好后期管護,汶上局嚴格實行礦山封閉管理,強化動態巡查,定期對礦區修復治理情況展開航拍,及時查缺補漏,持續提升礦區整體修復治理效果。與此同時,還在礦區設置了信息管護牌,礦山信息、管護目標、管護措施和責任人一目了然,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針對山上缺水的棘手難題,汶上縣積極尋找水源,打通供水堵點,安裝電力設備,修筑多條引水溝,成功引水上山,讓涓涓清流源源不斷地灌溉著每一株綠植,滋養大山。
再談及礦區,周邊的居民心里都有掩不住的高興:“現在家門前的生態好了,荒山綠了,景色美了,心情也跟著越來越敞亮了。”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