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7月5日,記者從安徽省自然資源廳獲悉,針對礦山修復治理,安徽省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力量,解決了廢棄礦山治理資金不足的難題,到目前為止,完成了將近50萬畝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工作,實現礦山生態回歸,資源再利用。
據了解,在省級財政補助21.61億元的基礎上,安徽采用PPP等市場化方式吸引社會資本近30億元,對采煤沉陷區的規劃、修復、利用等環節進行整合,完成了煤礦區治理27.11萬畝,恢復耕地9.24萬畝,占穩沉可治理面積36.17萬畝的75%;另外探索出了“淺造田,深改湖,不深不淺種藕蓮”“穩建廠,沉修路,半穩半沉栽上樹”的“綠金淮北”等綜合治理模式,有效解決了當地20多萬因資源受損成為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
在“十三五”期間,全省共有歷史遺留廢棄礦山3538個,完成治理了2516個,涉及面積24.7萬畝,并且是提前一年超額完成了規劃任務,成績斐然。以馬鞍山為代表的部分地市將大青山等廢棄礦山打包投入市場,結合當下發展潮流,通過企業展開“生態+文旅+服務業”的全產業鏈開發,將其打造為深受大眾喜歡的主題樂園,不僅實現了廢棄礦山修復治理的難題,而且解鎖了綠色發展新技能,為當地帶來了新的就業崗位與旅游經濟收入。
用社會資本盤活“邊角料”是安徽持續推進的舉措,也取得了顯著成效。《關于探索利用市場化多元化方式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的實施意見》印發,其中明確了礦山修復中廢棄土石料的市場交易方式,形成 “以用定治”土地整理路徑。據統計,在“十三五”期間,全省回收廢棄土石料500多萬方,并將4億多元收益反哺生態修復。目前,全省將遴選的池州等市24個項目,納入省級項目庫后推向市場,預計可利用遺留土石料資源2400萬方、恢復土地面積2.52萬畝。
安徽省利用社會資源參與礦山生態修復,思路清晰,規劃合理,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時,實現了多方效益的提升,修復工作也取得長足發展,在未來,全省廢棄礦山治理工作將持續穩步推進,將全面提升礦區面貌,開啟安徽綠色礦業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