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風景秀麗的鄱陽湖畔,想必大家都不太陌生,因為這可能是不少人心中的旅游勝地,而這里也是江西一大石材基地所在——九江都昌縣,它坐擁著鄱陽湖三分之一水域,也是長江中下游最大的石材儲藏地域。在21世紀初期,伴隨對花崗巖資源的開采,石材產業發展一片紅火,并一度成為了贛北乃至全省最大的飾面板材生產基地。
但因曾經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加之環保意識淡薄,進行石材礦山的開采忽視了對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致使石材礦區周邊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形成了一筆厚厚的“生態欠賬”。
環保襲來,在2018年6月,中央第四環保督察組深入都昌縣督察,指出都昌縣的問題:所有采石場均沒有進行生態復綠,采石場廢石亂堆亂放,沒有固定的堆場,擋土墻建設不到位,還有存在水庫水體渾濁、廢石填埋水庫等問題。在當年11月,該問題被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對此,九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立行立改,開始實施“生態牌”發展戰略,堅決落實環保問題整改,扎實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志在守護好鄱陽湖這“一湖清水”。
最嚴標準抓整改 序時推進修復治理
對反饋的問題,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剖析原因,督促都昌縣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對存在的問題逐個掛號整改,制定了《都昌縣石材開采環保問題整改方案》,按照“宜林則林、宜水則水、宜耕則耕、宜草則草”的要求,因地制宜,一礦一策進行礦山修復。
都昌石材礦山整改前
根據“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對都昌全縣礦山全面開展生態修復,確定了由都昌縣政府牽頭,相關部門合力督促,礦山企業為主體的整改機制,明確:持證礦山治理主體為企業,廢棄礦點治理主體為屬地鄉鎮,“牛奶湖”治理主體為水利部門。多措并舉,全力以赴推進修復:通過降坡、削坡、修建擋土墻、截排水溝、覆土復綠等工程措施,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實現礦區應綠盡綠;對多余的廢石廢渣,及時清理處置;對已蓄水采坑,修建安全護欄,直接用作灌溉池塘;對礦區工棚和設備設施,全面拆除清理,覆土回填,播撒草籽復綠;對工業場地,清理廢石后,有條件的復墾為地,并栽種芝麻、番薯等經濟作物,變廢為寶。同時完善礦區排水系統,引導山水順流,減少雨水沖刷造成修復工程損毀,礦區排放的廢水經三級沉淀后達標排放。
開展最嚴聯合執法 倒逼企業履行義務
在2018年3月26日、5月14日、6月19日,都昌縣先后三次組織相關部門開展聯合執法,對都昌重點礦區蘇山鄉25家飾面用花崗巖礦企業供電設施、采礦設備,實施強制拆除,并設置宣傳牌、禁采警示牌。
2018年9月以來,當地有關單位集中力量先后分六批次約談石材礦山業主,督促依法履行修復義務,確保如期完成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到2019年3月,都昌縣紀監委、公安、檢察院、法院、自然資源、石材辦、蘇山鄉等單位,再次對未按期完成修復任務的企業,逐一約談負責人,下達最后通牒,要求企業簽訂《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承諾書》,對逾期不兌現承諾的企業主,依法移送公安機關立案處理。在2019年3月26日,對拒不履行生態修復義務的藍野1號礦法人,依法移送公安機關立案查處,起到了明顯震懾效果,有力促使所有礦山企業按照要求和標準開展生態修復。
加強后期管護 鞏固礦區復綠成果
在生態修復工作基本到位后,都昌縣分類加強修復工程的后期管護,鞏固復綠成果。
對已驗收的廢棄礦山(點)修復工程,嚴格實行封閉管養,原則上屬地鄉鎮每周都組織人員巡查1次以上;對人為破壞修復工程行為,及時制止嚴厲打擊;對沉淀池、排水溝沉積泥沙及時清理;對雨水沖刷損毀的區域重新修復,防止發生二次破壞;做好苗木日常養護,定期更新現狀照片。
對生產礦山,做到礦山開采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同步進行,嚴格遵循“誰破壞、誰治理”“邊開采、邊治理”的要求,開采一片,恢復一片,復綠一片,把礦山開采對生態環境破壞控制最低。認真落實礦山執法動態巡查制度,結合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利用衛片執法檢查、自然資源智能監管平臺、無人機航拍監控技術,嚴打破壞生態環境行為。
與此同時,針對礦區中因高溫干旱造成的植被破壞,科學補栽補植,全面查缺補漏提標整改,保持礦區的一片綠。
通多這兩年的努力付出與綜合整治,都昌縣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礦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礦產開發秩序逐步規范。自2019年來,國家發改委、國家長江辦、生態環境部及省自然資源等部門多次到都昌督導調研工作,對都昌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給予高度肯定與贊揚。再看昔日滿目瘡痍的石材山體,不再是礦渣遍布、沙石粉塵飛揚,而是蟲鳴鳥飛,草木蔥蘢,綠意盎然的如畫自然。曾經的礦點也成為了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統一發展。再看秀美鄱陽,還屬江西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