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發展是利國利民的大計,在“十三五”時期,推動礦業的綠色發展也上升為國家行動,綠色礦山建設則
成為礦業領域推動綠色發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對此,全國省市地區積極響應國家戰略決策,
創新思維,在綠色礦山建設方面各有千秋。
◆河北省
作為首都生態環境支撐區和水源涵養區,河北對綠色礦山建設高度重視,為此,省政府專門印發了《關于改
革和完善礦產資源管理制度加強礦山環境綜合治理的意見》,設定了關于綠色礦山建設的遠期和近期細化目
標,明確目標時序。同時,河北充分發揮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撐和咨詢服務作用,建立審查專家庫與礦山儲備
庫,有效激發礦山企業建設綠色礦山的積極性。
◆河南省
河南制定標準政策,發布有色金屬礦等7大礦種綠色礦山建設規范,這是全國首個發布實施的省級綠色礦山建
設系列地方標準。充分發揮人才力量,創新技術服務,專門成立“河南省綠色礦山建設專家服務團”,提供
無償服務,對接礦山企業綠色礦山指導建設工作。同時結合政策支持,對已建成的綠色礦山,在在重污染天
氣及環保督導檢查、重大活動期間,不得“一刀切”,做到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保證正常生產。
◆湖北省
湖北省按照“成熟一批、儲備一批、報送一批”的工作思路,建立全國綠色礦山名錄湖北儲備工作機制。從
嚴壓實各級責任,主要是:省級主要負責政策研究、儲備庫及評估專家庫建設、實地抽查、復審及動態監管
;市級主要負責材料審核、復核檢查,加強對縣市區的指導及督促檢查 ;縣級主要負責組織企業開展自評估
、 第三方評估、日常監督管理及掌握最新工作進展。此外 ,對擬申請入庫的礦山按不低于30%的比例開展抽
查工作,加快綠色礦山礦山創建進程。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制定印發《內蒙古自治區綠色礦山建設方案》,該方案也成為全國首個以省級政府名義印
發實施的綠色礦山建設方案。對各盟區結合實際,分類施策,形成綠色采礦工藝和先進復墾綠化技術的伊敏
模式、資源綠色開采清潔運輸循環利用和礦區環境綜合治理的鄂爾多斯模式、高寒地區綠色礦山建設的霍林
河模式、草原綠色勘查示范的錫林郭勒模式。同時,自治區將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列入盟市領導班子全面
建設小康社會考核體系中。
◆浙江省
浙江是“兩山”理念的發源地,以此為引領,全力構建以規劃布局、分區管控、總量控制、規模準入為主要
手段的礦業綠色管控體系。大力展開小型礦山整合、百強企業扶持、廢棄礦山復綠、礦地綜合開發利用等礦
業綠色行動,形成以政府牽頭、部門聯動、企業主體的礦業綠色開發共同責任機制。經多年實踐摸索,建立
了完善的綠色礦山管理體系,開啟了礦業發展新格局。
◆山東省
在綠色礦山建設上,山東首先對礦產資源開發秩序進行大力整頓和規范,全省礦企從2005年的1.1萬個壓減至2019年年底的1110個,礦山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明顯提高,礦業格局得以全面優化。其次,出臺管理辦法、第三方評估管理辦法等系列制度辦法和鐵礦、非金屬等7項地方行業標準,明確綠色礦山建設的技術要求;召開綠色礦山建設推進會和礦山建設培訓班,加大宣傳力度。此外,如淄博市,在綠色礦山建設方面大力投資10億元,實現13家進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22家進入省級綠色礦山名錄,率先在山東省實現了綠色礦山建設全覆蓋。
◆云南省
云南省嚴把程序關口,充分發揮專家的技術支撐和咨詢服務作用,成立云南省綠色礦山建設評估專家庫。通
過隨機搖號與回避原則相結合的方式抽取專家,會同相關州、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和省規劃院組成專家組,
嚴格按照標準要求,對通過第三方評估的全部礦山開展材料審核和實地核查。
◆青海省
青海省建立并完善綠色礦山工作機制,全面推進省、市、縣三級綠色礦山聯創聯建活動。自然資源部門聯合
省發展改革委等11個部門印發《青海省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明確綠色礦山思路。此外,同召開建設推
進會、舉辦發展論壇等,進一步強化綠色礦山創建的氛圍和意識。
在綠色礦山建設工作上,各省市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縱觀全國,綠色礦山建
設正全面拉網,如火如荼進行,希望在石材等礦業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加快實現礦山綠遍全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