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近年來麻城石材產業紅火發展,石材出口多個國家,增加了地方財政稅收,也解決了當地一些人
員就業難題,產業效益極為可觀。但與此同時,與石材產業密不可分的運輸問題對麻城的交通和環境帶來了
極大的考驗。大量重型車輛長期超負荷運行,對路面的損害極為嚴重,特別是在道路的紅綠燈十字平交路口
極易產生路面變形及車轍病害,在T字平交路口轉彎處產生石料剝落,則易形成坑槽、麻面等病害,是行業
環境的一大困擾。
對此,麻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力實施“教授回鄉千人計劃”引進能人,推廣新技術,致力于進一步優化麻
城石材產業營商環境。
據悉,近日,湖北大學材料學院黃修林教授團隊黃沖高工一行前往麻城閔集二橋連接線與亭州大道、106繞
城一級公路平交口處和麻白公路與106繞城一級公路十字平交口進行現場考察,針對路面破損情況進行實地
“把脈問診,根據病因制定切實可行的維修方案。
經過實地察看分析,教授團隊認為出現這些病害的主要原因是兩處平交路口均為丁字路口,右轉車道行車速
度快,重載、超載車輛居多,造成路面產生極大的剪應力,外加行車荷載、高溫天氣和雨水等多重復合作用
,加劇了道路病害,導致出現坑槽與基層裸露。本質原因是傳統瀝青路面的自身抗剪切能力不足造成。
根據這些病害現象,專家組制定了采用澆灌式半柔性路面GFP的新型技術方案來解決該路段病害難。所謂澆
灌式半柔性路面GFP-13是指由大空隙瀝青混凝土(空隙率為25%-30%)與剛性的高流態、超早強有機-無機灌漿料復合而成的路面。一方面具有瀝青柔性且具有水泥材料的剛性,抗剪切能力強,是解決路面的車轍、坑槽等病害的最為有效的技術手段,另一方面它還具有高承載能力、超強抗剪切性能、超強抗車轍能力、抗水侵蝕、耐磨、耐油、耐酸等多種有點。通過采用彩技術,將會有效提高路面的使用壽命,緩解石材運輸帶來的路面損害,為麻城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