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近幾年來我國環保整治的愈加嚴格,為避免或較少廢料尾礦輸出,更為了在環保中求得生存,全國各地的石材礦山企業將目光聚焦到尾礦的處理上,開始紛紛建設尾礦庫進行環境改善,因而形成了只要選礦廠有尾礦產生,就必須建有尾礦庫的常態。
就拿對于有尾礦的石材老板來說,要建設尾礦庫吧,基建投資耗費巨大,一般約占礦山建設總投資的10%以上,占選礦廠投資的20%左右,更有甚者還超過了選廠投資。但如果不建呢,尾礦帶來的污染不僅影響周圍村莊居民的水質和農田環境,還會被環保部門嚴格懲處,繳納高額罰金。真是左右為難!
與此同時,隨著工信部出臺的《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其中明確提出對全行業發展標準:綠色發展理念已進一步成為全工業領域核心要求,綠色工業是大勢所趨,不僅利國也利民,所以綠色礦山更是勢在必行。
對于今年,按五年一計劃的傳統,2020年是一個關鍵節點。針對資源的綜合利用,特別是尾礦資源的綜合利用,是實現綠色礦山建設環節關鍵的一步,必須牢牢把握。
據了解,大多數礦山尾礦中都有大量的有價組分,但以往受技術條件、經濟環境的限制,未能分離開發出來,目前是形勢所逼,也有現代高科技作為強大力量,就需要更加專業的技術來將這些尾礦中的資源開發出來加以合理利用。
現階段而言,國內大部門尾礦采用的是采用濕式排放尾礦庫儲存尾礦,工藝傳統不但污染環境還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但還有處理尾礦的新技術尾礦干排,全球各國都在投入高額投資進行研發,不僅節約企業資金投入,而且回報可觀。
例如商洛某釩礦廠,500t/d釩尾礦,濃度25%,粒度粗于100目含70%左右。干排后的尾礦渣含水小于20%。尾礦可以用于建筑材料,底流可直接回水利用,完全不用尾礦庫。一年可節約水資源26.4萬元。每年粗砂回報142.5萬元。
石材行業亦是如此。廣東新德某石場,從前有處理不完的泥漿水,通過購進新型尾礦和污水處理設備,人工、電費都節省了很多,加之其極高的自動化程度,深受客戶好評。
所以敗在尾礦,也可成在尾礦,伴隨科技逐步發展,通過合適的設備,尾礦也能變成我們開利用的資源,成就礦山全產業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