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礦山在國內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話題,目前國內學者對于綠色礦山主要有兩種代表性觀點:一是強調資源節約和環保的和諧友好,認為綠色礦山是礦山環境小于區域環境容量前提下,實現礦產資源最優化和生態環境影響最小的狀態。另外一種則是強調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認為綠色礦山應在強調環境保護同時,礦山經濟綠色或生態化,使得礦山系統與其所發生的經濟效益保持協調一致性。
2018年,自然資源部發布《非金屬礦行業綠色礦山建設規范》等9項行業標準,就明確了綠色礦山的基本內涵,包含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表示在礦山資源開發過程,科學有序開采,將對周邊環境的在可控范圍,實現礦山環境和礦山社區的和諧發展。
隨著生態理念的逐步提升,當下綠色礦山是加強礦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是轉變礦業發展及提升礦業 形象的方式,是以資源高效利用、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為保障的一種全新的礦山建設和經營模式,值得每一個企業學習。
現如今,不少人對綠色礦山進入了幾個誤區,理解上有失偏頗。
誤區一:將綠色礦山簡單的等同為“綠化”礦山,側重通過種草、植樹做好礦區環境的末端治理。
實則綠色礦山并非表面綠化,更重要的是對礦山建設產業鏈的系統工程,包括對技術工藝改造、資源利用提高及節能減排等方面的管控,實現從源頭到末端的統一治理。
誤區二:綠色礦山是“高投入、高成本、高科技”的礦山。
其實,綠色礦山建設會在開采及加工技術上有所升級,包括環境監測等方面都會投入一定資金,但在后期所創造是經濟及社會資源等方面的效益會遠高于前期成本。
誤區三:部分地方和企業認為,綠色礦山只是一個稱號,若前期達標,完全可將其作為環保檢查的擋箭牌,只為“創稱號”,而未明白“實地建”的本質要求。
然而,我們需要明白,綠色礦山絕不是一個簡單地稱號,一旦有此稱號,也需持續開展綠色礦山的一系列基 礎建設,各部門對綠色礦山企業的監督管理也不是一次,是具有動態和連續性的,所以并非一勞永逸,坐享其成就可以的。
對企業而言,建設綠色礦山都是一個漫長且持續的過程,扎扎實實,從根本做起才是深謀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