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綠松石是十堰秦古鎮富民強縣的特色產業,境內綠松石資源豐富,儲量達3.5萬噸,占全省總量7成。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爭取領導下,秦古鎮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產業扶貧,精準惠民”的精神,按照“一核兩帶三為主”戰略,著眼與綠松石產業發展,疏堵結合,規范綠松石開采,實行統一規劃、開采、加工、銷售、運輸、繳納稅費、行業管理,科學運用,全力打造綠松石綠特色小鎮。
在綠松石礦產開發中,大部分為為露天開采,開采面積廣、土石方挖填量大、持續時間長。同時露天采場及礦山道路等配套工程產生大量棄渣,未進行妥善處理,不僅造成周邊區域植被破壞,水土流失,還會因棄渣中所含特殊物質影響河道行洪能力,對水質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對此,秦古鎮多次組織專班進行實地調研,經過礦產專家、礦區村民和礦業企業的一致認可,組建拾渣隊清理棄渣,并優先考慮礦區村的貧困人員。
于是,由縣政法委牽頭,縣公安局、縣法院、縣司法局等單位入駐礦區村,鎮政府干部構成主要指揮人員,成立礦山拾渣工作指揮部,礦業公司、礦區村負責同志、駐村工作隊以及拾渣管理人員協助配合,共同展開礦山拾渣管理。 對礦區內符合拾渣報名條件的人員進行嚴格準入把關,堅持一戶一證持證拾渣,杜絕冒名頂替、代辦證件等行為;嚴禁報名過程中的弄虛作假、厚此薄彼、優親厚友等不正之風,對于把關不嚴造成的嚴重后果,將嚴厲追責問責。建立拾渣管理長效機制。另外,對拾渣群眾進行經常性教育管理,告知拾渣風險、遵守現場拾渣秩序,還推選合適人員作為渣隊長代村委會行使拾渣管理職責,并協同企業做好對拾渣隊長的考核管理工作。采用洞口排班、輪流值守的日常工作模式。將拾渣人員排成不同班次,分時段在各礦區、洞口展開工作,確保時刻有人、時刻清潔。拾取的廢土、廢渣集中進行處理,力求恢復礦山區原貌,保持水土穩固;對于礦渣中的有效原石,經專業人員鑒定后,現場收購、售賣。
礦山拾渣工作開展以來,以綠松石產業為支撐,緊緊圍繞著脫貧攻堅的任務和要求,為當地貧困村民體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促進民眾增收。據悉,群眾在企業務工就業和拾渣就業兩種方式解決了脫貧戶767戶的就業生存問題,實現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更在多種層面上實現了效益大提升:
在生態效益方面,推動水土穩固,更好保護了當地環境。渣、廢土集中處理,以自然恢復為主,減少了礦業開采對村容村貌的破壞,避免了水土流失;同時撿拾礦渣,防止了有害礦物質進入土壤、河流。
在安全效益上,重點整治,維護礦區安全穩定。山拾渣人員統一購買安全保險,群眾既是“巡山護礦員”,又是“安全宣傳員”,有效打擊了私挖盜采、聚眾鬧事的非法行為,維護了社會和諧安定。
在社會效益方面,積極探索,開創出一條“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部門協作、村民助力”的產業扶貧新模式,依靠市場運作,形成了協調并進、優勢明顯的產業鏈。
在文化效益方面,弘揚傳統文化,擔當社會責任,打造“綠松石產業加工特色小鎮”。
如今,通過多年發展積累 ,自主礦山拾渣已成為秦古鎮獨具特色的產業品牌,為當地農村產業扶貧帶來新突破,實現效益大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