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龍巖是省內最大產煤市,其煤炭產量和儲量占比超過全省50%,而當地有名的紫金山體育公園地塊前身正是煤礦開采區。自1970年開始開采煤礦,后面由于開采的暢銷,當地370多個無證小煤窯的亂采亂掘,造成礦渣污染及地面塌陷嚴重,地下巷道、采空區錯綜復雜,亟待修復。
據礦區附近下洋村60多歲的村民楊仁河回憶,晴天粉塵達,房間里面都是一層黑乎乎的臟東西;到了下雨天,流在地上都變成了黑水,攜帶渣石沖刷到田地,農田也無法耕種了。盡管一些村民雖然挖小煤窯賺了點錢,但卻因環境污染得病的不少。
直到本世紀初,這片礦區停止開采。但由于部分山體被掏空,廢棄礦渣隨處堆放,水土流失嚴重,安全隱患和環境污染成了當地黨委、政府的一塊心病。將廢棄礦山進行重復重現綠水青山需大筆資金,對于地方財政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負擔。
隨后,在2013年,當地嘗試市場化運作方式,引進企業先期投入資金進行廢棄礦山治理完成生態修復,待治理后將新增的建設用地按規劃用途由政府制定出讓方案進行公開拍賣,出讓凈收益部分由政府統籌用于支付礦山修復。如此方案,一方面減輕了政府對生態修復的投資,另一方面有實現了將廢棄礦山變建設用地,達到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存的雙贏局面。
為確保紫金山體育公園項目順利進行,龍巖市專門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采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模式,融入生態、體育、教育等多元化元素,分階段對項目進行開發。針對不同區域采取不同的治理策略,綜合采用灌注砂漿、土方換填、分層碾壓、分層強夯、邊坡支護、湖底防滲、場地復綠等治理措施,形成安全的建設用地及綠化用地。
歷經7年的治理建設,如今不再是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據介紹,龍巖紫金山體育公園項目再造建設用地達1446畝,實現邊坡復綠及再造開放式公園綠地2100畝,建成60畝人工湖和近百畝的花海公園。令外,這里還建成了全民健身中心、十公里漫步道、自行車賽道,先后承辦上千場各類活動,免費接待游客1000多萬人次,是當地的休閑旅游勝地。
此外,伴隨環境的改善和學校、體育場館等配套設施的完善,這里帶動了周邊房產經濟。周邊一售樓部置業顧問陳字輝告訴記者,如今這里的房子越來越搶手,2014年最早開盤的一個樓盤,當時均價才四五千元都少人問津,現在二手房都要賣到一萬元以上。
龍巖市自然資源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將這個廢棄礦山打造為集運動、教育、人居、旅游、休閑、醫療、養老等功能于一體的宜居之城,是省內首個市場化運作的廢棄礦山治理項目,也是廢棄礦區治理集約節約用地的一個典范,值得更多地區和礦山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