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礦山修復不斷深入,不少地區都已有所成績,讓曾經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綠洲一片,重現綠水青山面貌,其中運用社會資本參與礦山修復的方式也是國家自然資源部鼓勵和倡導的的一種方式。
近日,昆明市官渡區大板橋礦山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的成功模式,被列入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印發的《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案例(第一批)》,開始向全國推廣。
據了解, 位于昆明長水國際機場西側約1.5公里處的大板橋礦山,自1986年開始進行露天開采,為水泥廠提供石灰石原料,在2016年8月采礦證到期并停產,同年由云南華新東駿水泥有限公司(原昆明水泥廠東俊及法國拉法基東俊)全資收購。
歷經30年的露天開采,致使該礦山生態遭受重創,形地貌被嚴重破壞,損毀土地面積達2707畝,原有自然植物早已不復存在,礦區遍布尾礦碎石和廢棄礦坑,最深達104米,從土地到生態都亟待修復。
在2008年,云南華新東駿水泥有限公司引入民營企業——云南鋼力建筑有限公司參與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雙方協議由云南華新東駿水泥有限公司提供開采損毀的土地、固體廢棄物,云南鋼力建筑有限公司主要從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入手,采用削坡減載及植被恢復技術控制山體滑披,邊削坡處理邊復墾復綠。
在復墾復綠過程中,云南鋼力建筑有限公司將生產剝離的表土集中堆于排土場用作礦山綠化覆土,部分土石用作生產水泥配料,剩余不能作為配料的采用先進機械進行3篩分:粒徑在44毫米以上的經破碎后作為骨料外售;粒徑介于45毫米至10毫米的用于鋪筑礦區道路;粒徑在10毫米的作為綠化覆土配料。如此既做到了將固體廢物全部回收利用,又為礦區生態恢復治理提供了表土,助力土地復墾。
另外,云南鋼力建筑有限公司采用密植方式,在被損毀的礦區土地上栽植多種樹木,樹苗長大后,間歇砍伐2/3出售,剩余的作為地表恢復植被保留,與此同時,在林下布置物種馴化實驗基地,用以養殖雞、鴨、鵝等;再開辟草藥試種基地,種植重樓、白芨等經濟作物。將曾經廢棄的礦山逐漸作為多種項目全面開發的試驗場,伴隨大板橋礦山這個獨特生態循環產業鏈的構建成功,礦區不僅帶來了綠色效應,也增加了園藝修剪、生態種植、管理維護等1000多個就業崗位,有效提升了村民收入,真正實現了政府、企業及村民的三方共贏。
經過10多年的恢復治理,礦區逐步完善了道路、截排水、供水、消防、綠化及管護系統,復綠面積日漸擴大,物種也在逐步增加。截至目前,礦區已恢復治理面積達2000畝,栽植綠化樹木約140萬株,在不斷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條資源復合利用、經濟開源節流的生態修復新路子,實現了礦山復綠與產值提升的雙重發展,值得推廣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