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自然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印發的《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案例(第一批)》及相關情況。從中獲悉,目前各地正在積極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司長周遠波介紹表示,近年來,中央財政在山水林田湖草修復工程、國土綜合整治、礦山生態修復、藍色海灣建設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中投入了一定資金,盡管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但面對全國范圍內大量廣泛的生態問題,不足之處極為明顯。
周遠波坦言,一方面政府財力投入有限,另一方面社會資本參與不足,造成了現實的瓶頸制約。因此,動員社會力量,吸引社會資本才是關鍵。要積極通過各種渠道、采用各種形式,加大對生態保護及修復工作的投入,著力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據了解,自去年以來,自然資源部陸續出臺了 《自然資源部關于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自然資規〔2019〕6號)等政策文件,通過制定自然資源產權激勵政策,推動社會資本和社會力量投入生態保護修復,并為其增添動力、激發活力并釋放潛力,力求為綠水青山轉為金山銀山探索新途徑。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副司長王磊提到,眼下,各地正積極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其中,河北、遼寧、江西、甘肅、陜西、貴州、重慶和云南等8省份也相繼出臺了相關的實施細則,表示支持社會資本以參與、合作、特許經營等多種模式開展礦山生態保護修復。
在實踐中,各地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科學性修復、開發式治理,摸索出一些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新模式、新路徑、新做法,涌現出一批具有推廣和借鑒作用的典型案例。
王磊舉例,如此次發布的山東威海華夏城建設,以礦山生態修復后生態環境改善帶動社會資本投資,進而帶動產業發展和生態就業;安徽淮北綠金湖采煤塌陷地治理,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方式,探索形成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與發展新產業相結合、礦山環境治理與城市規劃建設結合的成功模式,值得肯定。
另外 ,還有些地方探索形成了形成了社會資本參與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土地綜合整治和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的模式,如內蒙古巴彥淖爾烏梁素海生態修復形成的社會資本聯合體建立基金、設計—建設—投資—運營移交的模式;上海嘉北郊野公園土地綜合整治,通過科學合理劃分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形成利用國土空間規劃、增減掛鉤、土地供應等政策工具包和基金等金融工具的模式。
對于印發的這些案例,周遠波表示都是成功之舉,主要是為各地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提供借鑒,希望各地結合實際情況,大膽探索和創新,譜寫新的修復篇章,共建和諧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