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平邑素稱“中國石材之鄉”,地處臨沂、棗莊、濟寧和泰安四市交界處,境內花崗巖儲量豐富,立足石材資源發展多年,“平邑石材”名聲已在國內外打響,其聚集效應、輻射帶動效應日趨明顯,“南有水頭,北有平邑”的石材格局初步顯現。
但平邑石材發展至今并非一帆風順,而是走過了一段艱難曲折的歷程,從“小散亂污”中轉型“重生”而來。平邑縣人民政府石材行業整治提升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李京中向記者回顧起這30年所經歷的風雨。
因“石”揚名,卻曾面臨坐吃山空
平邑石材起于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較為興盛,在改革初期,當地石材行業作為個體私營企業的主力軍為平邑不僅帶來財富還賺的了榮譽,發展形勢喜人,在當時廣為傳道。
這樣的繁榮好景卻不長,在2005年,由于礦山的無序、粗放式開采,開采成本逐步極大,荒料成型率也低,石材市場逐漸萎縮。與此同時,因亂占亂挖耕地林地,引起民憤,引發大量上訪和部分村莊社會不穩定,而當時政府還存在管控不力,出現偷稅漏稅等問題,社會反響嚴重,整個石材產業面臨急劇下滑的趨勢。
要求關閉礦山、取締石材廠的呼聲越來越大,甚至有縣人大代表、縣政協委員都寫了提案和議案,特別在國家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之后,平邑石材自此進入了寒冬,經過20多年發展,似乎就這樣走到了盡頭。
面對石材產業生死存亡的艱難抉擇時刻,當時還有另一種聲音在支持:不僅要看石材有沒有帶來直觀經濟稅收方面的效益,還要看到石材作為平邑具有優勢的傳統行業,它帶動了平邑的運輸、餐飲、賓館等第三服務產業的發展,繁榮了市場,吸納了大量人口向縣城聚集,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它的功績不可被忽視。
另辟蹊徑,再創輝煌
2012年,面對當時嚴厲的國家土地政策調整,以及耕地紅線、生態紅線的制約,礦山開采已進入死胡同,當是平邑縣委獨辟蹊徑,繞開礦山,發揮平邑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傳統優勢和產業工人優勢,在其地理優勢上大做文章,致力于打造石材產業專業市場,以市場拉動為主,展開資源整合,充分調動利用和轉化各種可用因素,讓平邑石材再創輝煌。
李京中向記者講述起當時的規劃。首先進行高起點規劃,構建高定位的市場環境。選擇在縣城西北方向與泗水縣交界處327國道邊,依托老石材加工區規劃了萬畝石材產業園,分期分批實施;然后是瞄準高大上檔次,將目光引向國內石材前十強產業,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最終與福建省東升石業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
隨后,在2014年成功簽約東升平邑產業園,占地5000畝;還由當地企業開發建設了中國北方石材有限公司,總占地218畝。如今,這兩個園區入園企業達到385家,正在以它的開放、包容、進取的姿態,形成平邑石材“買世界、賣世界”的新格局,石材市場一派繁榮景象。
與此同時,伴隨開發建設的用地需要,縣城周邊的200余家零星小石材廠搬遷,規劃了現在的白馬石材園區,新園區以加工荒料、生產板材為主,讓平邑石材無論是從規模、檔次、價位、利潤都上了一個新臺階。
另外,自2018年開始,連續兩屆平邑國際石博會成功舉辦,進一步將平邑推向了國內外市場,得到業界認可,爆發了平邑石材生機勃勃的鮮活生命力。
堅守環保底線,倒逼產業提檔升級
在平邑石材逐步邁向穩定發展之路時,環保成為了攔路虎。2015年1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的新環保法正式實施,傳統石材業開始遭遇嚴峻的考驗。
在2017年,國家環保部華東局對山東巡察,直指平邑最早的沂蒙國際石材市場,被市政府列為“小污染集群”,市場內的285家石材經銷商被要求整改,面臨重壓該市場被關閉,平邑石材開始迎接了新一輪的挑戰和洗禮。
從2018年開始,平邑縣委縣政府將石材散亂污整治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出臺了政府文件,成立了整治提升指揮部,縣長任總指揮。
2019年春天,縣委縣政府召開了千人動員大會,每個石材加工廠家出一個代表參加會議,吹響了向小散亂污石材加工宣戰的號角。針對小散亂污企業,按照“四個一批”的標準集中整治,四個一批即“扶持壯大一批,規范提升一批,整合搬遷一批,清理取締一批”。
李京中回憶,他被抽調兼任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制定了一只手抓整治,一只手抓提升,整治提升兩手抓的方案,抓整治的主要任務是小散亂污石材廠的治理;抓提升的主要任務是對規劃區內的行業的生產和經營行為按照標準要求進行改造提升。當時整治工作進展不利,石材加工企業多如牛毛,最難的是如何界定小散亂污。
李京中告訴記者,整治工作首先是劃定范圍,按照“四個一批”的總體要求,將必拆和保留都形成意見和文件,凡拿不出土地、安全、環保建設、稅收等有效證件和納稅證明的,均認定為散亂污,納入整治拆除范圍,由鄉鎮、環保、國土、住建、安全、稅務、市場監管等部門聯合參加的認定小組作為評判。這一條為以后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就憑這一條讓業戶拆得心服口服。
目前,散亂污的兩斷工作全部完成,截止到8月底規劃區外已認屬定為小散亂污的658家企業,已完成了兩斷,拆除了電力、鋸片、切機、磨機等設備,共拆除了大鋸1397臺,切割機1158臺,磨光機579臺,異型加工194臺,轉盤帶383臺,龍門吊125個,共計655家。14個鎮已全部完成了兩斷三清。整個規劃區范圍內,近300余家企業各種證照手續齊全,準予生產,開啟正常運轉的局面。
政府做后盾,提振企業的底線和信心
通過將近一年多的努力,大部分石材企業都牢固樹立了環保安全思想,對幾家企業抑塵措施不達標,有亂排廢水,亂堆亂放行為,已經被拉閘停電停產,時刻警鐘長鳴。
李京中在山東省石材行業高質量發展重點企業交流會上表達自己的感受,他說石材企業的環境整治不僅是剛性任務,并且是硬性任務,必須不折不扣地完成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這是時代發展的形勢要求和義不容辭的責任。
面對企業的被整治、被拆除,企業背負著貸款和借款、倒閉、工人下崗失業等多種難題,如何堅守環保底線,保障人民生活,也是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平邑縣政府堅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幫轉產、幫就業的社會保障政策。一是在平邑現石材規劃區內規劃了新的加工企業安置區約300畝,二是為拉長平邑石材產業鏈做大做強平邑石材做長遠謀劃,又考慮環保因素、交通因素,在離縣城外10公里的豐陽鎮又新規劃了5平方公里的石材新動能雙創園,嚴格實行規范化管理,并將廢水廢渣廢料統一收集就地加工,實現循環利用,化廢為寶。而園區的招商對象主要是縣內被拆除的散亂石材業戶,這讓石材業進一步得到規范入園管理,并解決了散亂戶的發展和生計問題,一舉多得。
到2021年底,就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平邑石材將形成世界各地、國內各地荒料匯集的兩個加工園區、兩個展示交易園,打造優勢品種齊聚的大市場,進一步提升平邑石材的國際國內地位,平邑也將成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接、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