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墩是中國傳統民居,特別是四合院的大門底部,起到支撐門框、門軸作用的一個石質的構件。門墩,又稱門座,門臺,門鼓,抱鼓石,是門樓中比較有特色的一個組成部件。
門墩的基本構造,門墩主要以箱型和抱鼓型居多,但還有獅子型,水平型門墩等,通常由須彌座,抱鼓或方箱,以及獸吻或獅子幾部分構成。
種類等級,擊鼓定更等等已經形成了官制的行為特征,鼓成了官衙的符號。安放抱鼓石便成了權利地位的門戶象征,代表著主人的身份地位,從等級上論說,文官用書箱形,武官用獸吻形,而王府門前門墩的獅子頭特別大。獅子型門墩--皇族;抱鼓型或箱子型有獅子門墩--高級文官;抱鼓型有獸吻頭門墩--低級武官;箱子型有雕飾門墩--低級文官;箱子型無雕飾門墩--富豪;門枕石--富家市民;門枕木--普通市民。
象征意義,門墩的雕刻形制和紋樣繁多,通常會借助借助人物,花草及動物幾何為圖案,表達了四合院的建筑者們希望長壽,富貴,夫妻美滿、家族興旺的美好愿望。
獅子型和石虎型的門墩兒,是過去四合院門前最常的。表示合家團聚、同堂和睦的祝愿。 其寓意很對,有權有勢的大戶人家講究在門前擺上一對漢白玉雕的大石獅子,通常意思是子嗣昌盛,世代高官。而大多數的四合院是在門框兩側放置一對小石獅子或小石虎門墩兒,象征吉祥富裕,年年平安。
門墩是一種民俗文化,不但有它的實用價值,可以美化門庭,也有歷史價值,象征著一個時代,這些美妙的石雕藝術映刻著歷史與文化的意蘊,飽含著人們對于美好與幸福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