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通報指出,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在福建省漳州市督查期間發現,漳浦縣石材礦山非法開采問題突出,生態恢復治理嚴重滯后,區域污染嚴重,群眾反映強烈。通報中提到,漳浦縣有14家礦山越界非法開采,有石材公司在赤嶺鄉蔡坑礦區長期非法開采,造成大面積植被和山體被破壞,下游蔡坑水庫淪為牛奶湖;有企業用“盆栽式復綠”、“綠網遮擋開采區域”等方式來應付、躲避監管;石材企業污水遍地、在林地農田傾倒石粉等。
提到漳浦縣黨政機關的主體責任時,遭到這一措辭嚴厲的公開點名后,漳浦縣反應迅速,關停了縣域內所有礦山,石材企業也一律斷水斷電、停產整頓。
8月27日上午,走進蔡坑礦區看到,只有山頂上尚余少量植被,兩側山體,一邊成了光禿禿的巖壁,一邊布滿碎石,礦坑中布滿積水,整片山體像被從中間掏空。 礦區內,多處空地上還堆滿礦場未及賣出的原石。然而,被環保督察組點名后,福建省閩東南地質大隊編制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中則顯示,蔡坑礦區并沒有設置攔渣壩及沉淀池、截水溝,產生的廢渣隨意堆放在水庫周邊,造成水土流失,下游蔡坑水庫淤積及視覺感官污染——即通報中提及的“牛奶湖”。
蔡坑水庫曾是附近居民的灌溉水源。自從水庫水源遭到污染,村民獲取飲用水也因采礦變得困難。據村民介紹,受采礦影響,飲用水水質開始變得渾濁,成了乳白色,他們不敢再用。
現在,他們的飲用水來自鄉政府出資打造的水井。采礦噪聲和粉塵也對村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礦山日夜不停的開采讓他們很難休息;平時,來往礦車在村里經過都不會減速,大家擔心常年的揚塵已經對健康造成危害。采礦業的下游產業是石材加工業。
漳浦縣石材行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目前全縣有105家石材企業,分布在6個集中區。通報中稱,此次督查發現,多家石材加工廠存在廢水直接外排、粉塵無組織排放嚴重,生產過程中石粉違法傾倒在周邊農田和樹林間等問題。通報顯示,漳浦縣石材行業生態破壞和污染問題由來已久,但整改要求始終停留在紙面,非法采礦導致的嚴重生態破壞長期得不到解決。漳浦縣自然資源局自查后提供的數據顯示,全縣持證礦山中,有11家存在越界開采行為。
漳浦縣自然資源局某負責人表示,作為監管部門,他們存在監管失職的問題,在日常監管中,責任落實機制尚未形成,該負責人表示,由于人力有限,此前的國土部門只能將監管任務下放到鄉、村一級。但是監管過程中,權責并不明確,任務落實也不到位。
不僅基層巡查人員不知道礦區邊界在哪里,有些礦主和礦工可能也不知道礦界在哪兒。他表示,一個礦點的采礦權往往經過多次轉手,礦界早已模糊,礦主有時只能憑直覺組織開采。
被生態環境部通報批評后,漳浦縣決心進行一次徹底的整改。漳浦縣關停了所有礦山,石材加工企業一律斷水斷電、停產整頓。針對礦山的環境問題,每個礦山,乃至同一礦山上的不同礦點都要采取不同的生態修復方案。以蔡坑礦區為例,修復方案顯示,采礦坑需要先回填,再用新土覆蓋,種上植物,設置防護欄,開挖截水溝和沉淀池、設置警示牌;采礦過程中形成的“亂掘地”,平整土地后即可通過播撒草籽進行綠化。為加強此后對礦山開采的監管,縣自然資源局委托第三方技術公司對全縣礦山按月監測。除此以外,縣里正在籌建一支覆蓋縣鄉村三級的巡查隊伍,落實責任制。
最后要加大查處力度,通過辦案抓人提升他們的環保意識。
截至10月8日,全縣礦山生態治理工作已完成治理總量的76%。剩下一部分是復綠難度非常大的,比如由于季節性干旱、山勢較高,取水比較困難的地區,這部分地區即使種上樹也會死掉,只能等雨水充沛時再行栽種。另一邊,針對石材加工業的環境問題,漳浦縣從廠區建設要求,污水處理,粉塵治理,噪聲治理四個方面對石材廠提出了建設整改標準,對廠區雨水收集的時間,綠化樹的直徑與間隔均提出了要求。漳浦縣印發《石材加工行業整治實施方案》,其中規定,石材加工集中區內的企業在11月20日前按要求完成整改,經政府驗收合格后,可恢復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