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底,中國開始刮起環保風暴,16年底,總以為這陣“環保風”會刮過去,沒想到,17年反而來的更兇猛,各地共抽調5600人,組成28個督察組,全年不停歇“轟炸式”督查!其督查的“專業程度”前所未有:
出動無人機,
使用衛星遙感,
與電力部門合作,
進行全方位無死角偵察。
礦山關停了、磚瓦廠不開窯了、化工廠倒閉了,各種限產停產,這些企業人和勞動人民怎么活?誰能替我們這些企業發聲?
群眾的聲音
政府的聲音
達康書記說:
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環保治理,應該是政府服務于企業,幫助企業通過科技手段達到環保標準,同時還要產生補貼大部分的治理費用。這樣的政府,才是人民的服務型政府。
————————————————————————————————————————
因為,政府擁有科技、及無數資源,做這些環保治理,輕而易舉。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企業,都是環保專家、安全生產專家、消防專家、這些都是政府職能部門的服務工作!企業的環保不達標,職能部門應該告訴企業哪里不達標,為什么不達標,怎么樣才能達標,應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幫助做到達標,治理的費用政府是否承擔一部分,其他安全、消防等方面的工作也應該如此!!!!!
現在的環保、安全、消防、城管等職能部門,發現問題的唯一管理就是貼封條,殊不知,這一貼,貼掉了多少家庭?貼掉了國家多少的財政收入?貼掉了就業人員及留守在家的婦女、貼出了多少破壞和諧的因素?更悲涼的是,貼掉了咱老百姓對黨和國家的信任!市里,省里,中央,領導們是否出臺新的政策呢?!!
政策落實
部分領導干部面對可能追責的環境問題,擔心責任追究而走向極端塞責,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按照上級要求"一刀切"再說,反正責任追究不能追到自己頭上。如果因為擔心追責問責而脫離實際,不管不顧地拋棄發展思維,極端而生硬地部署和落實環境保護措施,那必將走向環境保護的對立面。不能因其它地方黨政領導被追責了就惶恐不安,犯"寧左勿右"的錯誤,而要把主要心思放在改善環境質量的真抓實干上。
實事求是地說,當前環保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上級要求越來越嚴,群眾環境訴求越來越高,環保任務重、壓力大,但我們只要把環保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心實意地在推動污染防治,一個個環保問題解決了,環境質量逐步改善了,即便工作上略有疏忽,相信組織上也會全面考慮,群眾也會適當諒解。
反之,如果一味提防著如何不因環保追責,而做一些看起來轟轟烈烈卻又稀里糊涂違背生存發展的工作,環保問題就可能會"摁住葫蘆浮起瓢",被追責問責也就是遲早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