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行業先機,掌握行業風向,全球最大石材展——— 第十七屆中國廈門國際石材展覽會,以它的專業性、前瞻性,吸引了148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5萬名客商到訪。
昨天,為期四天的石材展進入第二天高峰,萬里春潮擁著億萬級商機,挑動著石材人的神經,也考驗著石材人的財商。
有人說:石材展是一個大平臺,架起了企業和市場的橋梁;有人說:石材展是一個大舞臺,產業鏈上的企業,通過它盡情展示自我,謀求更大發展。
大舞臺
數十家企業新品首發在廈門
有的企業想通過石材展的橋梁,走進客戶的“心里”,有的企業則想利用這個舞臺,讓客戶“心儀”自己。
廈門靜岳石業有限公司,在石材展的第一天,就向全球石材商發布了新品,叫做“皇家灰麻”的花崗巖,一經亮相,就引來了不少客商的目光。
而堅持“用國寶級材料碰撞石材行業”的凌云玉石,昨天也在石材展舞臺上亮相了自己的新玉石材料“冰種碧玉”和“冰種白玉”。
甘傳輝信心滿滿地說,經過七八年的積累,凌云玉石已經在礦山資源和研發團隊上,擁有巨大的優勢,比如喜馬拉雅山以南,凌云每年開采的石材毛料達幾萬噸,培養了30多個既掌握材料屬性,又懂得設計配色的研發人員,這些都保證了凌云可以做全行業第一的玉石家居。
凌云玉石董事長甘傳輝介紹,“冰種”是青色和白色玉石中的臻品材料,在色澤、通透感、溫潤度等多方面堪稱極品。由于其天然蘊藏量稀少、發掘成本高昂、加工工藝準入門檻高、容錯率極低,造就了“冰種”系列從誕生起就擁有的至尊市場地位。
還有澳磊石業,由西班牙、金世紀、帝王金、黃金桂、黑白根這五種大理石組成的虎頭像,面積約20平方米,宛如舞臺上挺拔的“男主角”,活力四射尤為搶眼。
這些僅僅是石材展的“冰山一角”,據了解,石材展開展以來,意大利三家機械企業分別首發了大師加工中心、GMM石材加工中心、CNC高精機器等設備;來自泉州、上海和無錫的機械企業則首發了大理石靜壓智能排鋸、生物質能源石材烘干系統、多繩金剛石串珠鋸等設備。 同時,來自中國境內、柬埔寨、瑞士、加拿大、斯里蘭卡的九家企業,還集中首發了包括砂巖、花崗巖、大理石、漢白玉等在內的十五種新礦。
此外,礦山開采中極其重要的叉裝機設備,成了展會一道亮麗風景線。本土企業廈工,帶來了3噸、4.2噸等級別的PLUS叉車;國內較早生產研發叉裝車的晉工機械,帶來了JGM791FT50KN叉裝車。
大平臺
通過石材展招攬全世界商機
作為石材行業佼佼者,廈門萬里石是第一家在國外市場做品牌,也是第一家在國外開廠,甚至是第一個登上《華爾街日報》亞洲版頭版……盡管諸多光環圍繞,但在其董事長胡精沛看來,廈門的石材展依然是不能錯過的一站,而他們今年的目標,是通過石材展尋找100個合作伙伴。
有“天下第一村”美譽的江蘇華西村,與廈門民營企業家陳林和聯手,共赴莫桑比克開發礦產。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坦言,他對廈門石材展“情有獨鐘”,因為“這個展每年都有數十萬客商云集,發布最新的流行資訊,是石材交流的絕佳平臺”。
據介紹,前兩屆石博會,共吸引來自英國、法國、美國、意大利等國家以及境內外參展企業及采購企業1500余家,累計參觀人數31萬余人次,累計接待客商3.5萬余人次,累計簽約項目2016個,金額達1005余億元。
同時,想要通過廈門石材展傳播區域品牌的貴州省,攜27家石材企業組團亮相,其中11家安順企業向海內外客商遞出了黔中石材產業的靚麗名片。
貴州省經信委黨組書記、主任吳強說,貴州石材資源儲量大、分布廣、品種多、品質優,通過廈門石材展,他們想零距離地向全世界石材人發出邀請,請他們參加、關注第三屆中國貴州(安順)國際石材博覽會暨第三屆全國石雕石刻設計大賽。
安順市委常委、副市長胡金武也向全球石材商發出“英雄帖”——貴州安順西南國際生態石材交易博覽中心,規劃面積5450畝,總投資70億元,分為石材加工、會展交易、石材展示、物流倉儲、創意研發、配件配套、文化體驗、綜合商務等八大功能板塊,其中加工平臺欲引進200-300家企業,交易展示平臺有接近25萬平方米,誠邀石材商入駐。
大變革
中國石材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中國石材貿易占全球石材業份額最大,大約在25%,但目前,中國石材業面臨三大矛盾,增長停止,下降明顯,產能大大過剩。
昨天上午,專注石材研究20余年、中國最資深的石材媒體人侯建華,帶來了2016年中國石材進出口數據發布及解析。他說,石材業簡單的數量擴張道路已經走到頭了,石材企業必須要在質量和附加值上下功夫。
進口將持續下降
侯建華公布了一組數據,2016年,中國石材出口68.17億元,數量為2603噸,比上一年分別下降18%和16.77%,同時,進口也在持續下降。“2016年已
經倒退到了2010年的程度,即進口22億美元、1100萬噸。今年預計將倒退到2008年的水平,即進口18億美元、900萬噸左右。”侯建華說,這樣的下降,不會很快結束,最終石材進口會降到500萬噸左右的水平。
去產能是未來主線
侯建華認為,目前國內石材業三大矛盾中,產能大大過剩影響巨大,它導致中國石材產品價格持續走低,國際競爭力不高。
“這些庫存包括進口石材和國產石材荒料、板材。”侯建華表示,如果不考慮花色的問題,單從數量上看,國內石材庫存至少5年不用生產都還夠用。所以去產能、去庫存是未來一段時間的主線。
簡單的數量擴張已經走到頭了
凌云玉石的甘傳輝曾坦言,過去,石材企業都是在搞批發、接工程,但現在更多企業重視終端市場,從用戶認知和需求指導生產和開發。“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簡單粗暴的數量型增長不是長久之計。”侯建華認為,中國的石材貿易,簡單的數量擴張已經走到頭了,必須從單純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增長轉變。“2015年中國石材出口貿易金額比2014年增長16%,而數量增長為-1%,這就是質量效益型的增長,而意大利用我們1/3的數量換取與我們同樣價值,值得我們學習。”在侯建華看來,走質量效益型的外貿發展之路是中國追求的增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