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心有多高,路就有多長。志有多大,夢就有多遠。”鄭維冬的心比山高,尋路的行程從福建一直延伸到了新疆奇臺這個偏僻的古城。鄭維冬的志比天大,追夢的腳步讓他把一個石材加工小作坊變成了年產值達數億元銷售遍及全國十多個省市的大企業。
鄭維冬出生在福建南安,這里是我國石材產業發展較早的地方,當年這里大大小小的石材小加工作坊有數十家,其規模小,加工技術落后。鄭維冬的父親在這里開了第18家這樣的石材加工作坊,生意最紅火的時候也只有3臺荒料切割機。生意雖說不上有多大,但父親勤勞堅韌、意如磐石的性格卻遺傳給了鄭維冬,同時,也讓年少時的鄭維冬誕生了一個夢想:一生與石頭結緣,辦一個更大、更好的石材廠。
從此鄭維冬便成了一個行走在花崗巖石頭上的追夢人。
1992年,鄭維冬18歲,剛剛涉世不久的他在當地毅然承包了一個一直不景氣的石材廠,他憑著從父親那里學來的經驗和自己的摸索,不到一年功夫居然讓這個廠起死回生,在當地石材業界一時傳為佳話。1998年,他另立門戶終于有了一家屬于自己的石材廠,這使他有機會對全國的石材市場有了更深入的接觸,并逐漸形成了他自己的一整套經營管理方式和營銷網絡,新疆成為他石材銷售的重點。
2008年,鄭維冬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認識了奇臺的花崗巖石材卡拉麥里金,金燦燦的石頭,讓他怦然心動。他意識到:奇臺有一片更加廣闊的天空,這里正是自己圓夢的地方。
2008年他在奇臺注冊了鑫磊石材有限公司,2009年4月投資近2000萬元建廠,當年7月建成投產。從注冊到建成,他僅僅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從開工建廠到投產僅僅只用了不到4個月時間!速度之快,在石材業界少有。
就在這一年,鄭維冬建起了2個生產車間,生產了近10萬平方米花崗巖板材,并投資成為奇臺縣另外兩家石材企業的股東。第二年,他追加投資又建了一個車間,生產規模突破了60萬平方米,并將產品銷售到了全國10多個省市,產品供不應求。與此同時,他還在清河縣和烏魯木齊等地投資5000多萬元,先后建起了新疆鑫磊茂盛礦業開發有限公司和新疆鑫磊建材開發有限公司,其年產值達到了2億多元。2013年,鄭維冬又投資1000多萬元,建起了奇臺縣第一家異型石材加工企業閩奇異型石材有限公司,預計今年8月將投入生產。屆時,他除了能夠生產7個品種的花崗巖板材之處,還可以生產工程、園藝和石雕三大系列10多個品種的異型材,年產值將超過3個億,成為我區石材產業中的支柱企業。
鄭維冬說:“要想讓自己的夢想飛得更高、更遠,就必須有一雙堅實的翅膀。”為了使自己擁有飛翔的翅膀,在奇臺鄭維冬完成了從一個加工小作坊到現代化企業的蛻變。
走進鑫磊石材公司,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排排高大的廠房,廠區內裝載機械來回穿梭。在荒料切割車間,數十臺巨大的切割機一字排開,一小時能切割300多片板材,一塊塊沉重巨大的荒料通過流水生產線在這里被迅速切割,切割好的板材又通過流水線被送到打磨車間。在這個車間,兩臺數控打磨機“吃”進一塊塊毛坯板,迅速“吐”出來的是光亮如鏡的磨光板,一塊毛坯板的磨光僅僅只需數十秒鐘。在整個廠區除了機械的高速運行,很難見到人的勞頓忙碌。
在廠區監控室里,整個作業面的工作狀況通過電子顯示屏全都一目了然并作記錄保存。企業的管理人員可以通過監控顯示指揮調度生產,科研人員則可以從中發現問題,然后使生產要素實現最優組合。這在里,生產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時間精確到可以用秒來計算,真正實現了在單位時間內效益的最大化。
在鄭維冬的鑫磊石材公司,紅外線切割、數控自動、全自動仿型、遠程監控和集約化生產等多項現代技術全都得到了廣泛運用。生產中的機械和自動化程度達到了98%以上。
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在于人。近幾年來,鄭維冬通過多種途徑,先后引進管理和技術人才達100多名,他們分布在生產線的各個環節。
現代化的生產工藝和嚴格的科學管理,使鄭維冬的石材生產大大節約了成本,產品在市場上有了較強的競爭力。現在,他的荒料利用率可以達到75%,較其它企業提高至少5個百分點。2013年9月閩奇異型石材公司投產后,荒料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生產成本可降低15%。不僅如此,異型材的投產,在較大程度上適應市場需求,帶動板材的銷售,使產品擁有更大的市場空間。
鄭維冬不僅懂得現代企業管理,而且他恪守的是誠信,肩負的是責任,總是以一個戰略家的眼光來謀劃企業的長遠發展。正是得益于此,他從奇臺古城迅速走向了全國,實現了自己更大的夢想。
2009年和2010年奇臺花崗巖板材到了一個近乎瘋狂的時期,在全國十分緊俏,價格不斷飆升,一些企業見其有利可圖趨利忘義,違約經營,有時超越自身生產能力到處搶訂單。而鄭維冬卻反其道而行之。
為了能夠如期履行供貨合同,鄭維冬簽訂單只簽到生產能力的80%。這讓他損失了不少賺錢的機會,為此有人說他太傻,而他卻認為只有這樣心里才覺著踏實。
為了使客戶不會因花崗巖的色差而影響使用效果,鄭維冬一直將自己的產品編有A、B、C、D四個色系,不僅如此,還要為客戶免費提供鋪貼設計,在產品上標注鋪貼順序。這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背后,卻是鄭維冬大量人力財力的付出。也正是這種細致入微的工作,彰顯著對客戶的關懷和企業的責任。
售后的運輸本來就不是鄭維冬的事,但為了方便客戶,鄭維冬每年卻仍然要主動拿幾十萬元的押金和鐵路部門簽訂運輸合同,并且還要承擔違約風險。
鄭維冬的誠實守信和敢于擔當責任的做法,使他在市場競爭中得到了巨大回報。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一度炙熱瘋狂的奇臺卡拉麥里金一下子涼了下來,不少人為企業的產品滯銷而發愁,有的甚至處于半停產狀態。而鄭維冬卻依然產銷兩旺,紅紅火火,不僅如此,他還帶動了其他一些企業的產品銷售。
鄭維冬成功了,卻始終不忘回報社會。近年來,他先后為當地的村政建設、幼兒教育和地震災區捐款捐物達30多萬元。現在,鄭維冬已經成為奇臺縣的政協委員和石材商會副會長。
面對成功,面對太多的鮮花和掌聲,鄭維冬來不及欣賞,更沒有陶醉,而是比過去更加忙碌。在人生旅途上,鄭維冬永遠是一個追逐夢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