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是阻礙,也是財富。從福建東部大山里走出來的農家子弟陳孟朝,打小就明白“靠山吃山”的樸素道理。
1990年前后,只有十幾歲的他,就開始跟著父輩采石開礦,將冰冷的石頭變成石材運出大山。十年后,他把石材賣到武漢市場,并在盛產石材的湖北麻城開了建筑石材加工廠。
在競爭激烈的建材市場,通寶娛樂網址,如何出奇制勝?睿智的陳孟朝想出一招:將樓宇照明與冰冷的外墻石材集納整合,錢途豁然開朗。
靠山吃山 山里娃開石材廠
陳孟朝出生在福建東部的羅源縣,少年時代,他就展露出自己的商業天賦。
羅源縣地處鷲峰山脈東南延伸部分,地勢自西而東,多寶娛樂,高低起伏,西北部山區有著豐富的“兩石”(花崗巖、葉蠟石)資源。
所謂靠山吃山,改革開放伊始,陳孟朝家鄉的山間便不時響起隆隆的開山聲。最紅火的2009年,全縣有大大小小的石材廠455個。1990年,只有十幾歲的陳孟朝,就開始跟著家人采石開礦,為當地石材廠做原料供應。那時,人們對技術和產業的了解渠道,沒有當今這么便捷,陳孟朝細心觀察和學習如何生產石材,如何建立石材廠。大約三年的時間,他終于摸到了門路。
等到有了一定資金積累,陳孟朝開始不滿足于做一個供應商,他要辦自己的石材廠。“1993年,我和兩個朋友一起投資22.5萬元,在老家羅源建了一家石材廠。”
時隔多年,陳孟朝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初創業時的情形。這也成為他邁上企業化道路的第一步,三人分工明確,兩個合伙人分別負責生產和管理,陳孟朝則負責銷售。
如今,石材產業已是羅源縣的支柱產業,年產值數十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0%,相關從業人員近10萬人。但在當時,陳孟朝算得上是趕上當地石材開發第一波浪潮的人。
初出茅廬,農家子弟出身的陳孟朝,沒有任何資源和關系網,只能摸著石頭過河。“1993年跑業務很難,當時交通不發達,我們一般都是跟車送貨,從羅源到溫州貨車要開一天一夜。我們沒有固定的客戶資源,只能一家家送樣品,慢慢與客戶建立聯系。生意談成后,一車貨過去,客戶一般先付50%的貨款。所以到了年底,客戶欠款就積累了不小的數額,為了收欠幾乎每年都是臘月二十六以后才能回家過年。”陳孟朝回憶說。
創業 門檻無高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從自己擁有的資源入手,做自己最熟悉的事,可以降低創業難度。
功夫不負有心人,隨后的四年里,陳孟朝的石材廠產品銷到了全國各地。
走出福建 異地開廠豐富產品
長期在銷售一線,陳孟朝對市場的變化相當敏感。
他發現,隨著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對建筑石材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單一的品種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市場的需要。陳孟朝敏銳地意識到商機來了,“福建老家的石材廠加工的產品較單一,為了豐富產品線,我去了江西投資建廠”。
1997年,陳孟朝到江西井岡山辦廠,第二年投產,生產的是與之前不同的幾款建筑外墻石材,果不其然,新產品立刻成為市場的寵兒,他又一次扼住了市場的關竅。
2001年,陳孟朝在武漢成立了一家石材銷售公司——武漢富盛達石材有限公司,這正是他布設銷售網絡的重要一步,并由此結緣湖北。
位于大別山南麓的麻城,擁有豐富的花崗石資源,也是有名的“花崗石之鄉”,以“麻城白”為代表的石材很受客戶歡迎。
不過,直到2002年,麻城的石材加工業幾乎還是一片空白。當年,第一批前來投資石材業的商人幾乎全部來自福建,陳孟朝便是其中之一。在 2002年,陳孟朝前往麻城各區縣考察,最終選定了麻城市作為投資主戰場。2003年,湖北盛達石材有限公司落戶麻城,總投資8000多萬元,是麻城最具實力的花崗巖開采、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大型綜合石材企業,銷售網絡遍及上海、江蘇、湖南等地。
如今,麻城的石材產業已經成了氣候,作為最早一批進駐麻城的石材企業老板,陳孟朝的領頭雁作用功不可沒,帶動了一大批福建老鄉來投資。
市場上,客戶需求就意味著商機。對大多數創業者來說,無需費心費力去創造需求,誰最先滿足了客戶需求,誰就搶得了財富商機,陳孟朝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