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料、大板庫存多,找不到買家怎么辦?”“賣家相互壓價,幾乎沒利潤。”“實體店樣品越來越少,要找到合適的石材得跑很多店,真心不容易。”在石材展上,不少參展商針對石材這一傳統行業在交易過程存在信息不對稱、場地位置太受限等“桎梏”,提出了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一致認為,互聯網的信息透明、海量,應是破解這一“桎梏”的利器。
優勢
將發布石材交易指數,使信息透明
由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旗下廈門海峽投資、廈門萬里石股份、廈門君立集團為主發起成立的廈門石材交易中心,歷經一年籌備,有望于今年內獲批上線,計劃實現石材交易的電子化。
“中心將實體交易與電子交易相結合。”廈門市大宗商品交易協會會長、廈門萬里石股份董事長胡精沛介紹,屆時將吸引包括日本、意大利、西班牙和我國廣東云浮、廣西岑溪、山東萊州等石材工貿基地的主力企業。國家工業原材料鑒定中心也將入駐。
“石材有幾萬種,交易中心擬選擇其中較通用的幾十種,根據每天的交易情況、銷售額、銷售價格,通過模型、數理統計,發布面向石材行業的價格交易指數。”胡精沛說,這樣,全世界的石材商均可通過電子交易平臺了解到中心每天的成交情況,從而根據市場需求安排生產。
與實體交易中心相配套的是電子交易中心。“全世界的石材商均可通過這一中心進行交易。”胡精沛介紹,電子交易平臺通過建立虛擬商務網絡,連接全世界各地的生產商、銷售商和消費者,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石材產業鏈。而在這個平臺上產生的稅收歸屬廈門。
影響
未來廈門或成為世界石材交易中心
這個中心將落在何方?對此,相關負責人表示,眼下各區都在“搶”這個項目,因為它將為當地帶來巨大的稅收,但目前尚未明確最終的歸屬地。
胡精沛說,當前形勢下,無論是業界還是政府,對于石材這一傳統行業的轉型都頗為期待,廈門石材交易中心正是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它是在傳統貿易的基礎上融入金融、電商,讓商家交易更便捷,并可降低交易成本,使信息更透明。這一中心在全世界也處于領先位置,而之所以在廈門率先成立,是基于廈門在石材產業的特殊作用。廈門歷史上一直是世界石材產業的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展覽中心,在此基礎上,未來成為交易中心是順理成章的事。因此,項目得到廈門市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積極協助推動。
分析
想辦法吸引交易主體,才能最終成功
值得關注的是,中心的發起主體包括國有的港務集團、民企石材領頭羊萬里石股份,以及從事多元化實業經營并專注于金融業運營的君立集團三方共同出資,屬混合所有制,是一種新的探索。
廈門是全國主要的石材進出口口岸,廈門港務累積了二三十年來石材進出口岸的經驗,在石材物流、電子商務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合作三方可謂各有優勢。而中心能否成功,還得在吸引交易主體方面下很多功夫, 胡精沛說: “一方面要讓買家賣家放心地進入平臺交易,另一方面,平臺要有足夠的吸引力,例如,如何更好地幫助買賣雙方節省物流、交易成本。”
征集
快來參加奢石設計大賽 金獎獎金2萬元
您想通過巧妙設計,將一塊原本天生麗質的稀世奢石打造成絕世藝術品嗎?那就快來參加海峽兩岸青年奢石設計大賽吧。
昨天,首創“奢石”概念的東星集團,在石材展上發布了大賽啟事。大賽由香港國際奢石文化研究院、東星集團主辦,中國石材協會、廈門晚報社協辦,目的是為進一步挖掘奢石的藝術內涵,為更多優秀設計師展現才華提供平臺。大賽以“奢石”為題,旨在激發設計師奇思妙想,突破奢石產品功能、外形、材料所限,為人們的家居生活設計出傳奇作品。
35周歲以內的海峽兩岸各大院校設計專業師生、自由設計師均可參賽,作品征集時間從即日起截至10月7日,將在今年10月廈門文博會上頒獎。其中金獎1名,獎金為人民幣2萬元;銀獎1名,獎金1萬元;銅獎4名,獎金5000元。
報名熱線:0595-86001235、18659259929張先生
“白空間”應占建筑50%以上
昨天,在石材展的重要配套活動—第三屆全球建筑大師論壇中,日本建筑大師小島一浩的觀念令人耳目一新。
小島一浩1958年生于大阪,是一位學院派與實踐派的集大成者。他最出名的理論是“黑白空間”與“空間模塊”,認為建筑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組合,而更是一個事件、一個現象。建筑不僅要重視材料,比如石材,更應該重視空氣、光線等其他元素。他結合自己的“黑白空間”和“空間模塊”理論,綜合考慮時間、風、光線、水、結構、聲音、活動等元素,展示了他的“導流”建筑設計理念。
“黑空間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空間,白空間則是多功能,可以變換。”小島一浩認為,建筑中白空間應該占50%以上,這樣就可以瓦解過去由于空間功能過于限定造成的空間浪費與閑置。事實上,黑白也不是完全絕對的。在上面的這所小學里,有不少空間既不是黑也不是白,而是灰色的。
范例
越南建筑:利用風的流動降溫
例如,他在越南河內設計的一個住宅,為了適應高密度、低排放、舊城改造的要求,采用了非常復雜的結構。河內的氣候炎熱,他考慮最多的因素是如何利用風的流動。在設計之初,先用計算機對當地的空氣流動進行分析,在空氣不流動的地方,就改變窗戶,從而造成空氣對流。“與其說這個設計源自我,不如說源自現實。”
日本建筑:將學校建在樹林中
在為日本的一個小學設計校舍時,他更多地考慮了人的活動。他從肯尼亞“樹下的學校”吸取靈感,想讓小學生圍在樹下上課,并創造性地加入許多L型的墻壁,將不同的空間分隔開來,使之適應人不同的活動,從而創造出了“樹林中的學校”的奇景。上課時,學校被墻壁和樹隔成一間間教室,大家互不影響。但到了活動時間,所有的窗戶又可以打開,甚至拆除,使得室內室外融為一體。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