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這些石英石、大理石的下腳料,經過加工就會變成精美的‘文化石’,僅此一項,年收入可達13萬元,全村人均增收200多元。”近日,在臨城縣石城鄉石匣溝村采訪,村黨支部書記趙連興對記者說,石城鄉通過發展文化石加工業,探索出了一條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農民增收的石材業科學發展之路。
石城鄉板巖加工企業達100多家,年產石材90萬平方米,實現產值2700萬元,成為石城鄉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但是,板巖業在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保護帶來挑戰。加工板巖時所產生的廢石料、廢石渣不僅污染環境,還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
為改變這種現狀,石城鄉引導、鼓勵板巖加工企業發展廢石料加工、再利用項目。文化石產業應運而生。為了鼓勵支持當地群眾開展文化石加工,該鄉積極為創業家庭提供創業場地、電力設施等便利條件。同時,專門邀請保定易縣技術專家到鄉為創業家庭進行指導培訓,派出技術人員赴易縣學習文化石加工技術。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學習技術,文化石產品質量明顯提升,白石英等3個品種現在供不應求,正在運作打造優質品牌。同時,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文化石產業,該鄉引入了“公司+農戶”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分戶經營”的三統一分的市場經營管理模式,在石匣溝規劃建設了占地50余畝的文化石加工園區。
“‘文化石’加工投入小收益大!”趙連興介紹,加工“文化石”的原料成本較低,1噸50元左右,而1噸原料經加工后能粘貼10多平方米“文化石”,1平方米“文化石”可賣到100元左右。全村年可加工生產“文化石”30萬平方米,可實現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村里的幾家企業和北京一企業簽了訂單,產品一部分直接銷往北京,一部分出口。
目前,石城鄉文化石加工戶達30多戶,文化石品種有白石英、黃木紋等,年產文化石8萬平方米,年處理板巖廢渣2萬多噸,戶均增收1萬多元。
世界石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