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網了解到,近年來,水城區楊梅鄉臺沙村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圍繞“強化黨建引領、堅持產業支撐、拓寬增收渠道”三大方向,走出了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強村富民之路。從2021年集體經濟薄弱的“空殼社”,到如今累計收入突破70萬元的“實體社”,臺沙村實現了由弱變強的跨越式轉變。
強化黨建引領,激活集體經濟“紅色引擎”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臺沙村緊緊抓住村“兩委”換屆契機,堅持選優配強村干部隊伍,注重發揮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駐村工作隊的“傳幫帶”作用,將政治素質高、群眾基礎好、發展能力強的優秀人才和年輕黨員充實進村“兩委”。
2021年換屆后,村干部實現學歷提升、年齡下降,結構優化、能力增強的目標,干部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目前全村9名村干部中,36歲以下且具備大專及以上學歷者占77%。同時,實行村黨支部書記兼任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負責人制度,切實增強了黨組織對集體經濟發展的引領力和組織力。
堅持產業支撐,推動集體經濟“強筋壯骨”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更是集體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撐。臺沙村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和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構建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
一方面,依托特色農產品“鉆心烏洋芋”,采取“農戶+合作社”抱團發展模式,動員村民擴大種植規模,并通過保底收購機制保障農戶收益。2024年,合作社共收購烏洋芋4400余斤進行統一包裝銷售,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3萬余元,凈利潤近1萬元,有效解決了脫貧戶的銷售難題。
另一方面,注冊成立貴州陽宇石材加工有限公司,作為項目實施主體,推行“村合作社+公司+農戶”的合股聯營模式,開展定制化石材加工業務,生產原石、成品石、路牙石、地磚石等產品,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提升附加值。2025年,臺沙村獲得水城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獎補資金8萬元,用于支持石材加工產業發展,為集體經濟持續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拓寬增收渠道,助力集體經濟“提檔加速”
在夯實主導產業的基礎上,臺沙村不斷拓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路徑,探索企業化運營模式,積極承接鄉村建設、土地整治等工程項目,進一步做大做實集體經濟“蛋糕”。
村合作社所獲收益重點投向馬鈴薯、石材加工、山桐子等產業領域,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格局。同時,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嘗試將部分盈利轉化為激勵獎金,發放給表現突出的社員干部,激發干事創業熱情,推動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協同發力。
展望未來,邁向共同富裕新征程
下一步,臺沙村將繼續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發展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的總目標,立足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持續打響“鉆心烏洋芋”品牌,穩步推進
石材加工產業發展,不斷拓寬村合作社增收渠道,增強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帶動更多群眾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