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市作為全國最大的花崗巖生產基地之一,其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活力,但也因礦山開采留下了各類安全有隱患和顯著的“生態傷疤”。石材網獲悉,為了修復這些環境問題,撫平傷疤、還綠于民,岑溪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舉措,讓全市31座礦山重新煥發綠意與生機。
近日,記者走訪了位于岑溪市馬路鎮的黃牛硨花崗巖礦區,以往常見的渣石遍地、塵土飛揚的景象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蔥蔥的植被和干凈寬敞的道路。原來,近年來,岑溪市自然資源局大力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遵循“宜樹則樹、宜草則草”的原則,對全市31座礦山進行了復綠處理。這一過程中,技術組被派往各個礦區提供一對一的技術指導,確保造林成活率和復綠成效。
黃牛硨建材有限公司就是岑溪市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的一個成功案例。自2019年進駐礦區以來,該公司投資超過5000萬元引入先進生產線,將花崗巖廢料轉化為建筑骨料和機制砂,同時采用臺階式種植和微生物噴灑等方法,在礦區種上了生命力頑強的松樹和桉樹,并建立了雨水收集處理系統用于礦區澆灌復綠。
現如今,黃牛硨礦區已實現峭壁有苔蘚、山崖有灌木,生產規模達到年產花崗巖荒料10萬立方米、砂石骨料200萬噸,礦區開采加工的“岑溪紅”花崗巖石材遠銷海內外。同時,截至2025年1月底,岑溪市累計復綠面積已超過3900畝,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此外,岑溪市政府還通過印發多項政策文件,成立礦產資源開發保護聯合監管指揮部,構建了一個多部門聯動的礦產資源聯合監管新機制。通過關閉不符合安全條件的礦山、重新出讓符合條件的礦山以及加強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等手段,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有效地推動了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的進行。
岑溪市自然資源局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繼續加強對各座礦山復綠工作的跟蹤指導,確保復綠效果,致力于打造一個更加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礦區環境。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也為其他面臨類似問題的地區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