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在湖北省鶴峰縣五里鄉柏榔村紅巖垴,當地村民正忙碌地將一棵棵紅楓剪枝、挖出、修剪根部,并用4米多長的竹竿重新測量位置打窩、栽苗。“以前種的紅楓太密了,現在要把多余的移栽到空地,爭取早日把紅巖垴‘鋪滿’。”鶴峰縣林海林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文凱說道。
紅巖垴的挑戰與機遇
石材網獲悉,紅巖垴是一處高山臺地,三面懸崖,海拔1500米,因其獨特的紅色石林而得名。2012年,劉文凱租下了這里的6300余畝山地,開始種植厚樸和柳杉。“石頭縫能長樹?還不如種點苞谷實在。”不少村民起初并不理解,認為紅巖垴根本無法生長大樹,種了也是白費力氣。
然而,劉文凱沒有放棄。沿著荊棘叢生的小路,他多次爬上山,親自將種苗運到半山腰,再肩挑背扛到種植區。曾經這里只有茅草和石頭,村民們在此放牛的情景已成為過去。
生態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2014年,紅巖垴基地引入了紅楓、雞爪槭等景觀樹種,并啟動了“林下套種”模式,嘗試中藥材與林木立體化種植,使得畝產值大幅增長。為了增強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劉文凱還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智能化育苗溫室,研究七葉一枝花、毛茨菇、竹節人參等中藥材的種苗繁育和種植技術。
如今,林海林業合作社已經發展到了關山田、朱家坪、紅巖垴三處育苗基地,種植面積達到了驚人的8100畝厚樸、1100畝柳杉、1200畝綠化林木以及1200畝林下草本中藥材。林藥總資產價值已達1.3億元,帶動周邊5個村70余戶農民種植中藥材,結對幫扶57戶種植中藥材170余畝。
石材網了解到,不僅如此,千畝紅楓林與石林景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藥食同源的四大菜肴也被端上了游客的餐桌。昔日的“窮山窩”,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
生態價值的轉化
“綠水青山不是賠本買賣,關鍵要找到生態價值轉化的路徑。”劉文凱表示,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藥材、景觀林及文旅產業已顯現綜合效益,“很辛苦,但荒山變‘藥谷’的愿景,值得我們堅持。”
通過不懈努力,劉文凱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也為當地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紅巖垴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如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