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文化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與文化內涵,承載著民族技藝和智慧,同時也孕育了一批又一批非遺傳承人。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其中一位,來自陜西的高樹飛——子洲非遺石雕傳承人,憑借對陜北獨特石雕技藝的深刻理解與精湛技藝,活躍于榆林這片充滿靈性與故事的土地。
石材網了解到,高樹飛生于1972年,陜西子洲人,從事石雕藝術創作已經有32年,在2011年成為榆林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雕傳承人,作品題材廣泛,工藝精湛,曾獲得多種獎項。
近日,央美非遺追跡社會實踐團成員專門采訪了高樹飛老師,探討他與子洲石雕深厚情感,及他在石雕傳承與創新中所面臨的挑戰與思考。我們一起走進訪談記錄。
Q:在進行非遺創作的過程中,您遇到過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這些難題的呢?
A:陜北的匠人們從古至今都習慣于憑借經驗和手感來進行創作,繪制圖紙幾乎是不曾有過的。這就導致在進行石材雕刻時,有些形狀和動態會顯得模糊不清。不過,我會充分利用現實中的模型來幫助我。在遇到困頓、沒有靈感的時候,我會到周圍去觀察、比對現實中類似的形態,比如動物的姿態、人物的動態等等。這樣不僅能幫助我理清思路,還能激發靈感,使我的每一件作品都能充滿生機。
Q:學習這項非遺技藝有什么特別需注意的地方嗎?
A:當然,深入了解非遺的相關知識是學習的基礎,比如歷史背景、文化內涵等。同時,單靠理論是不夠的,實際操作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親手雕刻和體驗,更能領會到每一刀下去的意義,作品才能顯得生動有力。比如,有時候在雕刻過程中,我能感受到
石材的脈動,這樣的體驗是無法通過書本來獲得的。
Q:那么,您在創作非遺作品時,常常圍繞什么樣的主題呢?
A:我常常圍繞民俗元素進行創作,因為這些主題會讓作品更加生動鮮活。例如:拉大鋸、吹嗩吶等農村生活中的場景,看似簡單,但在深入研究的過程中,我發現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故事。每一件作品,都是從我對農村生活的觀察與想象中提煉出來的,我很想將那些真實而又親切的瞬間傳遞給觀眾。
Q:您認為這項非遺在宣傳和繼承上存在哪些難點?
A:目前最大的難點在于宣傳的力度不足,能夠展示這些作品的場所也屈指可數。此外,許多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并沒有進行系統的記錄和留檔,導致一些珍貴的技藝和故事面臨流失的風險。因此,我覺得迫切需要更多的資源去推廣和保護這些非遺項目,讓更多人了解到這一文化的魅力與價值。
石材網了解到,通過與高樹飛老師深入的交流,實踐團成員深刻領略到他的藝術才華,也感受到他對鄉土文化的深切情懷。子洲石雕是陜北文化的重要代表,承載歷史記憶,也當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高老師表示希望通過傳承與創新,讓更多人感受到石雕所蘊含的文化底蘊與情感溫度。也相信有更多人的參與和不斷的努力,必定能讓古老藝術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