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頭鎮后房村水石蓮路曾是一條充滿活力街道,那里聚集了300多名來自湖北的石材商人,商鋪大多經營花崗巖市場板,而在今年,節后開工已過去半月有余,這條街卻不似往日熱鬧,不少店面都貼出了帶有“出租”字樣的紅色貼紙。
在聯系以往在此經營的石材商戶后得知,過去幾年,因疫情影響,許多石材商戶都已不堪重負,選擇關閉門店或轉型加工廠提供的免費倉儲經營。同時,如今市場環境變化、客戶需求變化等多重因素也影響商戶經營,使得石材商們只能重新考慮經營方式。
與時俱進,積極求變
3月4日下午,記者在水頭鎮后房村工業區遇到了正在給工廠下料的黃海漣。通過溝通了解到,10多年前,她跟隨丈夫從湖北來到水頭,在湖北老鄉聚集的地方,租下了一個店面,做點石材生意。雖沒有大富大貴,但兩夫妻勤勤懇懇,生活也算富足,一家人在水頭定居下來。
黃海漣告訴記者,店面主要經營批發花崗巖市場板,10多年來也積攢了不少忠實客戶,所以偶爾也會幫客戶代采購一些大理石、奢石等產品。但這幾年店面基本沒有新客流,訂單以老客戶居多,由此依然讓她產生了退店想法。
黃海漣坦言,目前,從門店轉型工廠經營的石材商并不少,他們都積累了一定老客戶,訂單量較為穩定,而且工廠的服務都很好,每個月都會給加工戶一定的空間用于臨時存儲產品,是商戶轉型的好去處。如此一來,不但省去了房租,也不用天天守著店面,外加本來工廠距離門店也不遠,后來干脆把荒料拉去工廠,如果有新品出來直接銷售,也利于營收增加。
轉型有門路,但也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但黃海漣表示只有不斷的創新和適應變化,才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下去。她堅信,通過合理經營和市場調研,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經營模式,持續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石材產品和服務,在石材這個行業走下去。
利潤下滑,倒逼轉型
通過走訪,記者了解到,近兩年來,很多石材加工廠業務量基本保持穩定,機臺滿負荷生產,但利潤卻出現了大幅下降。因為現在石材加工廠價格透明,內卷嚴重。
在水頭鎮后房村當了21年村干部的曾仁戰,即便已退休,仍時刻關注著石材行業。他表示,現在他也經常與村里年輕一代進行交流,了解到目前的困境,以前是只要努力工作就能賺到錢,如今光靠努力還不夠,隨時關注市場變化并作出調整也很關鍵。伴隨信息透明度增加,哪怕提高了機器設備智能化程度,加工廠的利潤卻不似以前豐厚。
作為該片區規模相對較大的加工廠,三達石業的董事長曾火振告訴記者,他自1991年就開始從事石材行業,當時,全村有50多家加工廠,一個村納稅額就達上億元。現如今,許多村民將一半的廠房出租,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石材利潤大幅下滑,而早些年賺到錢的人都轉向省外開拓更大的市場,或者轉行投資其他項目。
曾火振坦言,自己之所以在堅持,除了對石材產生了深厚的情感,也因為很多員工跟隨他有二三十年了,他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讓在這個團隊還能在行業中生存下來,也為當地石材行業發展貢獻力量。
如曾仁戰所說,
石材行業是南安的支柱產業,基礎深厚。但伴隨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加工廠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盡管核心客戶的訂單量相對穩定,但廠家的利潤卻在逐漸減少。石材加工企業的價格透明,及時提供最優化的服務也失去了競爭優勢,要想在石材行業立足,唯有順勢而為,努力轉型。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