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材網了解到,在棗莊市山亭區水泉鎮S244省道和李滕公路上有一道奇特的風景線,那里兩側奇石林立,不少石雕盆景都擺放在路旁商戶門前,許多從業者正專心雕刻著奇石盆景。
36歲的上水石商戶王永菊正用鑿子雕刻一座上水石盆,她告訴記者,收這塊石頭花了2千元,成品能賣到4千元左右,她的丈夫現在正開著貨車,趕往薛城區運送客戶訂做的上水石盆景。
王永菊介紹,一件奇石盆景從原料到成品要經歷鋸、修、沖、種等步驟。先用繩鋸將大塊原料切割后,利用電鉆、鐵鑿雕琢布景,最后在盆景上種下綠植才算完工。眼前這塊長約1米,高約1.3米的上水石,需要她用四五個小時來雕刻。
王永菊表示,水泉上水石是個品牌,很多客戶都是主動來這里收石頭。自己是個摸索了10年的從業者,也在與時俱進,不時在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上傳視頻,給自家產品做宣傳。去年,做上水石這塊收入大約有20萬。和不少上水石商戶類似,王永菊家里有土地,種植林果、花椒等作物。長期在家務農的她,看到其他農戶從事上水石行業,便自學雕刻技術,加入了這一“新興賽道”。
水泉鎮水石盆景生產有何優勢,為何又能吸引一批又一批本地農戶參與進來?
據魯南上水石加工協會主席任成科介紹,水泉鎮地處沂蒙山區南麓,因特殊的地質環境,境內石材資源豐富。當地出產的上水石俗稱“泉華石”,形體美觀、吸水性強,極具觀賞性,該石在上水石中屬不可多得的優質產品。水泉鎮的上水石雕刻產業最初是在下辛莊村興起,是“非遺”傳承人李景民傳授雕刻技術,最終帶動周圍不少農戶從事起了上水石雕刻。
事實上,水泉鎮的奇石行業不僅有著原材料產地的優勢,還有著難以忽略的“技術優勢”。今年64歲的水泉鎮下辛莊村村民、山亭區人大代表李景民,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創作刻石藝術。他運用雕刻工藝,將本地所產的上水石原料雕刻為一件件藝術品,先后帶動附近20多家農戶從事上水石盆景設計、雕刻活動,使得奇石盆景成為水泉鎮農民增收的一項朝陽產業。
除了自身優勢,水泉上水石行業的發展壯大也離不開鎮政府與協會的支持與引導。在2019年,水泉鎮政府圍繞促進上水石產業發展,堅持“產業融合+業態創新”理念,投資1.2億元打造集奇石產業、林果產業、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相融合的魯南上水石小鎮,被譽為“中華奇石園林之鄉”。作為“上水石”小鎮建設的切入點,山亭區水泉鎮政府專門建設了魯南上水石小鎮展覽館,設置了各類原石和作品展示銷售區。而后在2021年2月,成立魯南上水石加工協會,致力于引導行業有序發展。
世界石材網了解到,魯南上水石小鎮為本地上水石企業、個體戶提供專業知識,開展各類專題培訓,開展上水石雕刻大賽,組織商戶到外地產業園區進學交流,依托電商平臺向全國開展營銷,為打造水泉上水石產業強勢區域品牌提供保姆式服務。
發展至今,水泉鎮上水石產業發展以S244省道魏溝至青蓮端、上辛莊段,李騰線下辛莊段為主,共形成上水石盆景生產專業村6個,有商戶79家,從業人員1000多人次,年銷售額達6500萬元,年產量達3.5萬噸。行業的興起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拓寬了收入渠道,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創業”。
因當地商戶杜多為自發創業,所以水泉上水石行業目前存在物料存儲、運輸成本高等問題。如何發揮品牌群聚效應,規范化發展是行業突破性發展的關鍵,為此,水泉鎮在不斷為當地奇石雕刻職工技能提供更多人才支持。支持村民在做好上水石的同時,延伸青石假山布景、地鋪石、園林造景技藝的學習和產業拓展,讓魯南上水石小鎮的品牌做優全國,強化群聚效應,實現鎮域經濟發展多元并舉,在青山綠水中為鄉村振興助力。
在談及水泉鎮上水石行業下一步發展時,任成科表示,接下來,將持續開展雕刻培訓、雕刻比賽等活動,通過電商平臺,為本地商戶在線上線下拓寬銷售和宣傳渠道,引導商戶有序擴張,合作成長,全面推動本地上水石行業規范化、產業化、健康化發展 。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