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材網獲悉,在南京郊野的陽山山麓,沉睡著三塊神秘而巨大的石頭——陽山碑材,其外形如同傳統的石碑、石額和碑身,無論體積還是重量,這組非自然形成的石料遺跡都是世界之最,故而稱作“天下第一碑” 。
因缺乏正史記載,陽山碑材的來源一直不確定,是史前文明遺跡還是古代奇跡工程呢? 在1月9日下午,南京藝術學院舉行了一場以陽山碑材為研究主題的“元石計劃”無限可能創意論壇,來自國內各行業的歷史學家、藝術家、工程師、作家展開了一場破圈跨界的研討,一同探尋南京“巨石陣”背后的謎團,暢想這些碑石為城市文旅帶來的無限可能。
關于陽山碑材,當下最廣為人知的是朱棣建碑學說,朱棣即位不久便下令,要為明太祖朱元璋樹立一塊石碑,完成明孝陵的全部工程。但因歷史原因,工程未能完成。
論壇上,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夏維中對陽山碑材起源于明代表示認可。陽山碑材極為龐大,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它彰顯了朱棣作為帝王權力的象征,反映出當時中央政府的強大力量和對整個國家政治經濟的影響。據有關文獻記載,明初高級文官曾到周邊尋找石材,陽山碑材在明代之前很可能就是著名的石礦,經多年采礦,已出現了幾處大型碑材的雛形,他們在勘探時發現了這些石塊,便想在此基礎上加以利用。
但如此巨大的石碑已成雛形,最終卻沒有出現在明孝陵內,有專家曾推測,朱棣遷都順天府(今北京)后,應天府這邊的巨大工程無暇顧及,逐漸也就放棄了。而這其中的搬運問題始終令人費解, 重達2.6萬噸的
石材,將其從湯山搬到南京市區,可謂是一個極為艱巨浩大的工程,即便是用今天的技術,也極為困難。
對此 , 起重運輸機械高級工程師李光華在陽山碑材勘察時發現,石碑底部有一些小洞。他分析表示,為方便運輸,古代工人便在石頭上打洞,然后把十多個石滾安置在巨石下方。明朝南方天氣寒冷,常常零下二十多攝氏度,運輸工人很可能是在斜坡上澆上水,利用冰面來滑動石塊。同時,李光華也發現,陽山碑材屬于青石,并不適合長途運輸,不適合進行雕刻,所以他推測,明朝的建筑師在運輸過程中或許發現,青石在運輸時產生了裂縫,因此不得不中途暫停。
如今歷百年過去,陽山碑材依舊巍然屹立。人們驚嘆于它神秘宏大的同時,也在積極思考這些巨石背后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于是 ,論壇上各界學者希望重新定位陽山碑材的世界影響力和研究價值,并以其為藍本創意,為南京再造一個文旅IP。
如何“喚醒”這些沉睡的石頭,讓其在當下“活”起來?作為本次“元石計劃”的發起人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孫宗健,在2021年,其團隊就向江蘇省文旅廳申報圍繞“陽山碑材”展開《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的“江蘇模式”研究——跨越歷史600年“陽山碑材”實驗計劃與再研究》課題。孫宗健看來,當前被大家傳播的“永樂大帝建碑的故事”可能限制了它具備世界影響力與藝術創意開發的可能性,因為種種跡象表明,陽山碑材的最初開鑿歷史可能遠遠超出人們已知的歷史定位,甚至可能隱藏著顛覆現有認知的故事。因此,課題組對“陽山巨石”的來源提出大膽猜想,確立全新的研究方向與藝術創意研討。
江蘇省網絡作協副主席驍騎認為,陽山碑材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線索,以此為題材,可以編織出一個引人入勝且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向讀者展示出這項古代工程的宏偉與浩大。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韓生表示,陽山碑材是一處獨特的考古遺址,有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機制,在文旅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同時提到了去年上海一場備受歡迎的展覽: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體驗展,陽山碑材可以從體驗入手,利用數字媒體、虛擬現實、全息投影等技術進行創新呈現,打造一個全新的文旅產品, 讓古老的陽山碑材在當下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