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網了解到,近年來,坐落于蛟河天崗石材產業園區的蛟河市人民法院天崗人民法庭,聯合基層社會治理力量探索創新多元解紛機制,致力于打造“無訟園區”法庭品牌,實現良法善治,助力當地石材企業及礦山的高質量發展。
多元聯動,開辟解紛新路徑
“我做生意就靠誠信,這輩子也沒想過打官司,感謝法庭和政府幫我解決問題!”這是在天崗投資經營公司的福建人老蔡的發出感慨。
老蔡通過園區管委會招商引資來建廠的,公司建設初期,將基礎建設承包給了某建筑公司,但雙方并沒有簽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只是每一項小工程結束后,老蔡都會給建筑公司打一張欠條,待全部工程結束后憑條付款。工程結束后,老蔡與建筑公司因支付施工款的問題鬧上了法庭。
在庭審中獲悉,老蔡認為建筑公司的材料報價偏高,且部分工程達不到雙方約定的標準,不應支付剩余工程款;而建筑公司則認為施工標準沒有問題,老蔡已經出具了欠條,就應該支付欠款。雙方各執一詞,矛盾愈演愈烈。
為找到破解之法,天崗法庭邀請了園區管委會的工作人員分別對雙方進行了勸導,了解雙方對爭議焦點的看法,并實地查看施工項目,發現部分設施的建設確實不適用于本地的氣候特點。最終經共同協商,達成一致,建筑公司對部分設施免費進行改造,老蔡當場支付了剩余工程款13萬元,此次糾紛得以妥善化解。
可以說,此次糾紛的化解得益于天崗法庭根據地域特殊性探索建立的“四個+”多元解紛機制中的“法庭+行政”解紛機制。除此之外還有“法庭+工會”、“法庭+支部”、“法庭+專家”解紛機制,據統計,今年以來,天崗法庭通過上述機制使園區內涉
石材企業案件調解率大幅上升。
支部共建,打造治理新格局
金秋十月正是石材產業繁忙生產的高峰期,但在吉林天崗石材產業聯合會第一黨支部會議室內,卻因一起買賣合同糾紛而現造成氣氛緊張:售賣刀頭的老劉與經營石材加工廠的老耿因貨款支付問題爭執不下,矛盾貨或將激化。
一個不屑表示:“咱倆合作多少年了,哪年不是年末一起給錢?就這點事你起訴我,我算是看透你了。”一個話不松口:“關鍵哪一年你也沒給齊啊,光打條有啥用?”
眼看沖突即將升級,關鍵時刻,天崗法庭與吉林蛟河石材產業聯合會共同推行的“支部共建”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支部書記和辦案人員迅速介入,耐心聽取雙方意見,了解糾紛根源,以雙方多年的合作關系為立足點,引導雙方互諒互讓,共同尋求解決方案。經耐心勸導與調解,老劉最終同意老耿分三期償還欠款,雙方達成和解協議,并承諾將繼續保持合作關系。這場糾紛的成功化解,不僅維護了雙方的合法權益,也促進了石材產業的和諧發展。
支部共建機制的實施,著力為天崗鎮石材企業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解紛平臺。據了解,為此,天崗法庭專門聘請了石材產業聯合會5個黨支部的支部書記作為特邀調解員,并將受理的涉企糾紛根據糾紛發生地分流給各支部先行調解。同時,法庭不定期以支部活動的形式開展調解員培訓與座談,分享調解經驗與近期案例,了解企業的經營動態與司法需求,攜手探討解紛方案,提高調解效率。
深入宣傳,繪制普法新“楓”尚
“多虧法官耐心調解,緩解了我的經營危機,工人的賠償款已經分批給完了,今年我們周圍的廠子全都給工人買工傷保險了,心里踏實多了。”
楊某貸款投資了一家小型石材加工廠,去年在經營過程中,其雇傭的工人在搬運石材時被砸傷,落下殘疾,由于楊某沒有為工人繳納工傷保險,需要自己支付工人的全部工傷保險待遇,但幾十萬元的賠償款讓楊某倍感壓力。為了維護企業可持續發展,也為了督促楊某積極履行義務,辦案人對該案件進行了調解,最終達成了分期賠償的調解協議。
伴隨園區管理的規范化,
石材產業發展日漸火熱,中小型石材廠如雨后春筍般落戶天崗,但因工作安全風險較大,工人安全與利益保障成為不可忽視的一個重點。征詢楊某同意后,天崗法庭將該案件作為示范案例發布在商會會員微信群中,讓每一個經營者都能認識到繳納工傷保險是以“小成本”避免“大損失”的重要舉措,促進園區企業基本實現保險“全覆蓋”,既保障了員工權益,也降低了企業用工風險。
震震采石聲,點亮萬家燈。石材開采與加工是蛟河重要的支柱產業,維護石材產業和諧、可持續發展是社會期盼,也是天崗法庭的責任所在,天崗法庭將堅定“司法為民”初心,屹立在礦山與企業中,做最堅定的“楓”景守護者。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