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網了解到,福建惠安石雕種類繁多,以其精湛技藝,名揚中外。其中惠安影雕,以青石板為畫布,鋼釬為畫筆,聚點成畫,可謂是中國石雕藝術中的一朵奇葩。這里要給大家介紹的是閩南影雕傳承人張秋霞的故事。
張秋霞是“惠安石雕”代表性傳承人,也是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今年9月,張秋霞制作的影雕作品《惠女風情》,在2024(印尼)世界閩南文化節上被捐贈給印尼阿拉扎大學孔子學院,并將在中國駐印尼大使館和印尼國家清真寺合作建設的“中國空間”展出,成為宣傳中國文化、推介閩南文化、展示泉州形象的一個窗口。
據介紹,惠安影雕發源于清代石雕圣手李周獨創的“針黑白”工藝,在20世紀70年代由惠安石雕匠人融入繪畫技藝創新發展而成,被譽為“中華一絕”。
張秋霞是出身于惠安的一個雕刻家族,傳承到她已是第四代,她和弟弟小時候的寒暑假都是在磨石板和雕刻中度過的。小時候她成績優異,卻因各種原因,不得不中斷學業,轉而向叔叔學習石雕技藝。
1993年,張秋霞終于出師,便創辦了“霞飛石雕工藝廠”。剛創業時,張秋霞幾乎全身心投入到雕刻和生意中,技藝不斷進步,卻在商界屢屢受挫,她曾一度深陷迷茫之中。直到一次西安之行,讓她對影雕事業重拾信心。
在1998年,張秋霞受邀前往西安參加“僑鄉商品展銷會”,她的隨展作品《泰坦尼克號》系列成為焦點,很快就一售而空。作品有人欣賞,還愿意出高價收購,這讓當時深感失意的張秋霞備受鼓舞。同時,她也意識到,只有解決了生計問題,非遺傳承人才能進一步讓非遺“活起來”進而“傳下去”。
此后,張秋霞潛心鉆研,創新求變,追求作品中形象的神韻與情感表達,帶著她的“霞飛石雕工藝廠”一步步走出了福建,甚至登上國際舞臺。
張秋霞表示,一開始惠安影雕只有黑白灰三色,根據黑白明暗成像原理,用合金鋼釬在青石板上鑿出大小、深淺、疏密不同的微點與虛線變化,使圖像顯現出來,既有攝影光學同等藝術效果,又能體現繪畫筆觸技法,獨具藝術神韻。而在2000年左右,她開始參與研制彩色影雕技術嘗試將更多色彩帶入影雕作品,最后統一確定用丙烯顏料,彩色影雕技術漸趨成熟,能表現更多藝術題材。
石材網了解到,經過多年發展,如今惠安石雕產業頗有規模,年產值超200億元。然而,張秋霞卻對影雕的傳承頗為憂心:當下技術改革浪潮澎湃,市面上出現的激光影雕、數控影雕等產品,對手工影雕匠人沖擊很大。但事實上,影雕作為藝術品,人的雕琢和巧思至關重要,她擔心如此發展下去,估計手工影雕匠人都要消失了。
為此,這些年來,張秋霞積極展開了行動:開設青少年體驗課程、培養年輕影雕傳承人、前往各地設展等,只為用自己的方式傳承影雕技藝。她表示,既然科技浪潮無法阻擋,就讓科技輔助人工,先激發年輕人的創作興趣和成就感,再吸引他們深入影雕藝術世界,感受手工雕琢的魅力,脫離機械的“死板”,讓影雕作品煥發屬于人的藝術生命力。
談及未來期許,張秋霞表示,影雕這門石上“繡”畫的藝術,既是惠安千年石雕底蘊的結晶,也是當代匠人創新技藝的代表,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更多人了解和愛上影雕,讓這門技藝煥發更璀璨的光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