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石材網了解,提及福建惠安,最讓人深刻的莫過于富有濃郁鄉情的“漁文化”和“石文化”了:惠安海岸線長141公里,沿海有大小港口14個,其中崇武港是歷史最悠久的漁港和避風港;崇武古城則是中國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海濱石城。后來,伴隨現代科技進步,石雕工具不斷革新,美術工藝提升,傳統石雕工藝的門類與技藝都有跨越式的發展, 形成了以圓雕、浮雕、線雕、影雕、沉雕、彩雕六大工藝為基礎,寺廟工藝、園林雕塑、建材構件、碑石、器具、工藝品等幾大石雕產品達上千個品種。如今,惠安石雕更以精湛嫻熟的技藝,邁出了國門,走向了全球。
弘揚石文化,再鑄石雕新輝煌,這是時代賦予的重任。對此,惠安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實施多元化戰略,瞄準國際石材市場,確立石雕石材產業為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展國內外市場,出口總量名列全國同行業前茅。目前,惠安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品種最齊全、加工能力最強的石工藝品生產出口基地。
石雕石材業地位突出。惠安在確定石雕石材行業為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導地位決策上,進行政策傾斜扶持,推動石雕石材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支柱產業地位進一步突出。截至目前,全縣有石雕石材企業1185家,從業人員高達10.95萬人,創造稅收1.35億元,石工藝品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石雕龍頭企業已形成規模。
產業鏈效應顯著增強。一是建設了崇武、山霞、洛陽、惠東石雕石材工業園區等一批規模較大、有較強聚集功能的石雕石材生產基地,集原材料加工、石制品加工、產品展示、配套包裝、磨具磨料、石材機械的生產供應為一體,形成了完整的石雕石材工業產業鏈。二是以國道324線洛陽及螺陽大紅埔、惠崇惠黃公路沿線石材企業為支點,形成一線串球的石雕石材產業走廊,構筑一道以石文化為主題的旅游景觀大道。石雕石材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交通運輸、飲食服務、建筑、旅游等第三產業的興旺,縣域經濟得以進一步繁榮。在當地一些列優惠政策推動下,石雕石材業逐步向規模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其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與地區,在2004年,石雕石材業已成為全縣的特色經濟。
產業競爭加劇。在石雕石材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業內競爭。一是石雕企業為追求成本的低化和利潤的大化,往往以犧牲石雕產品的藝術性作代價,同時還有企業采取壓價競爭手段,使石雕產品“附加值”較低,對傳統雕藝帶來沖擊。二是由于老一代石雕藝人逐步退出舞臺,有些新生代的石雕藝人在創作手法上與傳統的石雕工藝漸行漸遠,傳統絕技難以得到很好傳承和和弘揚。三是科技進步,催生了大量先進的石材加工工具和機械,這些運用到石雕加工過程中,雖然大大提高企業生產加工能力,但對以手工技藝為主的傳統石雕工藝來說,無疑帶來較大的沖擊,致使一些珍貴的傳統工藝處于瀕危狀態。四是傳統石雕工藝一般采取口授師傳或秘授的方式來授徒,一直以來并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文字教材,若沒有名師悉心指導,從藝者很難真正掌握傳統石雕工藝中的精華,致使一些絕技逐漸失傳。五是雕匠藝人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具備較高美學基礎和一定理論水平的人才較少,“有匠無師”現狀嚴重。
綜上,惠安石雕工藝在時代發展潮流中,不斷遭遇著機遇和挑戰,并在這些磨難中不斷發展進步,得到突破和提升,逐步成長為石雕藝術殿堂。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