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材網獲悉,近日,浙江省第二季“文藝名家計劃”在浙江展覽館簽約,80后青年石雕藝術家、浙江工藝美術大師潘金松是64名培育對象之一 。
而這位藝術家的從藝之路頗有點戲劇性,用潘金松的話說,是“一只手”拉他入行的。
潘金松回憶,十歲那年,在家里玩的時候,發現爸爸從山里撿來的樹根長得特別像一只手,他就自己用砍柴刀,雕出了五根手指,家里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而幾年后,就是這只木雕的“手”拉著天賦初顯的潘金松進入了石雕的世界。
潘金松與1983年出生于溫州泰順,初中畢業前,他一直挺順的。但臨近畢業時候生了一場大病,導致中考失利,他的父母也為此發愁,心想沒法繼續讀書,就干脆學一門手藝好謀生。
那時候現今溫州唯一的石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潘成松回家鄉泰順創辦工作室,潘金松的父母就曾經去拜訪過,看到那些雕刻作品栩栩如生,驚嘆不已,并回家后說給了他聽。而這次的經歷似乎也在冥冥之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初中畢業那年幫潘金松謀劃出路的時候,父母就想到了這位大師,覺得自挺有天賦,去學石雕是個不錯的選擇。
于是,各種機緣巧合下,1998年,潘金松順利拜入潘成松大師門下學藝,在那里帶了四女年時間。有差不多半年時間就埋頭雕海螺,大小都有,慢慢摸出了一些門道。
熬過大半年時間后,潘金松才真正推開了石雕世界的大門:石雕和繪畫不同,繪畫可以從無到有,天馬行空,但是石雕的石頭有著天然的顏色,所以要多在生活中觀察,更要懂石頭,不同材質、不同色彩、不同紋理的石頭都有其“個性”,真正了解每一塊石頭,這樣才能發揮出石材、色彩的最大特色,雕出的每一件作品才有獨一無二的靈魂。
磨煉了將近4年時間,潘金松又跟著師傅去了青田的工作室,在那里呆了半年左右。這期間,青田豐富的石礦和獨立創作作品的空間讓潘金松打開了新的思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創作路子,于是他順利“出師”,在當年也就是2003年創辦了個人工作室,這一年,潘金松才剛滿20歲。
自己做工作室并沒想象中那么容易,因為這意味著自己就是“當家人”了,從石頭的采買到創作到作品售賣、營銷,都得自己一個人扛。對于這個才20歲的小伙子,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對此,潘金松笑笑說,大概就是溫州人骨子里的拼勁和闖勁吧,反正就是給自己闖出一條出路。
其實他創辦個人工作室也有一個契機,就是師叔送了一塊石頭給他創作。沒想到,收過來才90塊錢的石頭,經過他的精雕細琢,作品賣出了900元的價格,這件事給了他極大新型,也認識到石雕是有一定市場的,好作品供不應求。他坦言,自己開工作室一方面是抱著積累和學習的心態想沖一把,另一方面也是逼自己創作出更多好的作品,靠好作品養活自己。
至今回想起當年一個人打拼的日子,潘金松依舊感慨萬千:青田有很多的采石農,剛開始我到各個人家里去挑石頭,每天要跑好幾趟,慢慢才摸到了門路,知道了更多石頭的種類、價格、創作性價比,真的都是一步步積累出來的。也正是這個階段的積累,他意外收獲了不少創作靈感。比如“藍釘青田”將其作為主角,雕出來一個全新的海底世界。這次大膽的創新,一下子讓行業內重新認識了“藍釘青田”的價值,身價翻倍,也讓很多人認識了潘金松這位年輕的石雕創作者。
2016年,泰順縣政府“召才迎回”,潘金松被“請”回家鄉創辦工作室,一直到現在。27年的石雕創作, 山水、花鳥、人物都有不在話下,各類作品神形兼備,獲得過國內眾多工美藝術金獎。經過積累沉淀,他的作品從早期的寫實風格走向寫意風格,從技藝走向藝術,打造出獨有的文化韻味。
潘金松表示,年輕的時候,他專注于雕工技藝的反復雕琢,現在更在意作品背后的文化和韻味。
世界石材網了解到,這些年,他還不斷在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家鄉的舞龍風俗、山海經、十二生肖的故事等都找到了用石雕述說的創作靈感,如今他的目標就是希望自己不斷突破,認為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好東西太多太多了,需要多學習,多創新,多創作。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