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傳承家中手藝,讓海南龍塘雕刻藝術蜚聲海外。近日,記者探訪了正在制作木質掛畫的人——王科美,他是海南省龍塘鎮遠近聞名的一位工匠,也是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南龍塘雕刻藝術代表性傳承人。
中國石材網了解到,王科美從事龍塘雕刻50多年來,不僅在雕刻技法上屢有創新,而且還豐富了創作內容,把傳統經典和現代風物有機結合,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風格。
1954年,王科美出生于龍塘鎮文彩村,從曾祖父那輩人開始,王家就在龍塘鎮做起了泥雕和木雕。小時候,王科美始終記得祖父那雙粗大的手成天在捏泥、雕泥,一坐下就是半天。
也許是技藝的代代傳承賦予了王科美骨子里的天分,剛上小學三年級,他就對美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時他可以一邊看著《三國演義》《西游記》這樣的小人兒書,一邊把書上的人物臨摹下來。16歲時,王科美以父為師,踏上了學藝之路。
1976年,22歲的王科美進入龍塘鎮陶瓷廠,當上了一名設計師。在廠里的這段時間,他設計了一系列很有影響力的作品,如椰子罐的泥雕作品,用于家中的糖果儲存,為了防蟲防潮,還在底部作了鏤空設計,可謂是一大創新。
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后,龍塘鎮上陶瓷制品的需求面越來越窄,龍塘鎮陶瓷廠也因效益不好而倒閉,王科美離開工廠,開始考慮如何轉型。龍塘鎮地處海口市瓊山區,多巖石,多樹木,土層淺,自古是一個人多地少、石多糧少的地區,這種生存環境,也孕育出來大批的工匠。無論從祠堂、寺廟,還有民居建筑以及我們生產的工具,都是這些
石材制品延伸出來的。
冼恩文在龍塘鎮從事石雕也有幾十年光景,手法純熟。王科美從陶瓷廠出來最先找到他合作,兩人領銜組成一個石雕團隊。1995年,與龍塘鎮毗鄰的新坡鎮計劃落成一座冼太夫人紀念館,施工規劃中有一項內容,要在紀念館廣場中央建一座大型的冼太夫人石雕像。承辦方尋遍民間高手,最后選中了王科美。而當這位身經百戰的工匠接到訂單時,他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面臨多種困難,王科美最終想到一個好辦法,先用泥巴雕一個人物出來,然后在用石頭放大雕刻出來即可,確保了一次性成功,深受贊譽,名聲大振。
后來,伴隨科技發展,工藝與設備的提升,石雕生產逐步產業化,機器生產漸漸取代精挑細琢的手工雕刻。如此形勢下,石雕手藝該如何抵擋時代變遷的潮流呢?王科美想到將老傳統的文化、地方的風俗與石雕結合,融入其中。
在龍塘鎮文化活動廣場的大門建設上,負責人他設計兩幅石雕壁畫,既要美觀,又要凸顯文化底蘊。經過一個月的時間,這個由兩幅石壁圖構成的名為“雕刻之鄉”的作品終于和全鎮的鄉親們見面了,不僅在細節的雕刻上手法細膩,而且在整體處理上也堪稱完美。
王科美表示 ,如今雕刻藝術從業者越來越少,他怕失傳,所以他準備把龍塘雕刻這門手藝積極傳下去,不讓它失傳。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