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的孟家嶺鎮,經生態修復從 “廢礦坑”完美變身為“小天池”,呈現出“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景象,別有一番精致,在業內深受關注。
世界石材網獲悉,這里曾是露天礦場,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開采礦石。因礦石豐富,“小天池”已有長達40多年的開采歷史,但也造成林地破壞面積近20公頃。如今,修復過后,曾經的礦坑壁已被修建成階梯狀,碧綠的池水兩側栽種了不同品種與規格的花木。一個個礦坑盛滿湖水,碧波蕩漾,甚是迷人,因而被當地人稱作“小天池”。
記者到“小天池”,沒有濾鏡,不用調色,它就呈現出淡淡的藍色、自然的綠色,如同翡翠般晶瑩剔透。
馬家油坊村村民劉海龍對記者談及以前開山采礦情景,是記憶猶新:以前這里放炮開礦,弄得老百姓是提心吊膽的。樹上都是白灰,洗完的衣服都不敢放外面晾曬,連莊稼生長都受影響。采礦企業24小時連軸轉,大車一趟趟地跑,噪聲污染和環境污染嚴重,不少村民不得不搬去別的地方。而自從縣里實施礦山復綠生態修復工程后,這里的樹長起來了,山慢慢綠起來了,環境越來越好了,大家心里都歡喜。
破壞后的孟家嶺鎮“千瘡百孔”,水土流失嚴重,風沙增加,群眾正常生產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自2018年起,梨樹縣委、縣政府開始實施礦山專項整治行動,在孟家嶺、十家堡鎮共拆除各類礦山企業142家,開始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當地拆除礦場中的地面設施,并進行保護性土壤回填,選擇有較強耐旱性和耐瘠薄性的云杉和樟子松兩種側根生長樹種,通過采取缽苗、播種造林等種植方法,達到較好的復綠效果。
四平市生態環境局梨樹縣分局副局長劉慧宇介紹,2018年以來,梨樹縣以各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為切入點,不斷補齊生態領域的短板,把礦山的治理和修復作為生態建設的突破口,先后投入1.2億元,復綠礦山3000多畝,種植各種樹木66萬多株。生態恢復已初見成效,昔日的“棄山”今天變成了“綠山”,如今的“小天池”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世界石材網還了解到,在恢復生態的過程中,當地也保留下了一些原有礦場的特點,比如在崖壁上仍保留了采挖時的痕跡。也正是因為這里的石灰巖有不同的顏色,當陽光在水中反射之后,就形成了五顏六色的獨特風光,也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旅游打卡。“小天池”風景區負責人楊春介紹,今年十一假期游客就超過2萬人次。
楊春表示,隨著“小天池”旅游業的興旺,景區在升級相關旅游服務設施和項目,同時吸納著附近老百姓就業。 當地群眾從以前采礦吃“礦山飯”,如今在環境好了,也吃上了“生態飯”,實現了生態與發展齊頭并進!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